所在地:江苏南京市 入职年份: 资料待完善 学历: 资料待完善 毕业院校: 资料待完善
从事领域 资料待完善
擅长能力 基础医学,中医学与中药学
女,1965年5月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1987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年获第一军医大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7月-1998年10月在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任医师、主治医师;1998年-2001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科任主治医师;2001-2007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科任副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2005年被南京大学聘任为硕士生导师;2007-至今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科任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2010年被南京大学聘任为教授;德国高访学者;南京市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代表性成果(专业成果、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等):先后在核心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被EI收录论著6篇;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著3篇,影响因子为11分。主编《临床肿瘤学—基本理论与诊疗路径》、《恶性肿瘤精确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等临床肿瘤专业著作。1、Predictivevalueofthymidylatesynthaseexpressioninadvancedcolorectalcancerpatientsreceivingfluoropyrimidine-basedchemotherapy:evidencefrom24studiesIntJCancer2008;123,2384-2389SCIIF=4.55通讯作者2、TheE-cadherin(CDH1)-160C/Apolymorphismandprostatecancerrisk:ameta-analysisEurJHumGenet2009;17,244-249SCIIF=4.001通讯作者3、RhizomaparidisethanolextractselectivelyinhibitstheproliferationofHUVECscomparingtolovocellsandshowsanti-angiogesiseffectsinamousemodel.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2012(143)256-261.IF=2.55第一作者4、转移性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肿瘤细胞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mRNA的表达与铂类敏感性的关系中华肿瘤杂志2011,33(6):457-460第一作者5、长春瑞滨联合西妥昔单抗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华肿瘤杂志2010,32(4):253-257第一作者6、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mRNA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铂类化疗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中华肿瘤杂志2009,31(1):33-39第一作者7、汉防己甲素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癌症2008,27(10):1050-1055第一作者8、奥沙利铂联合热疗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中华肿瘤杂志 2007,29(11)826-829第一作者9、氧化砷对MR2细胞耐药转运分子作用的研究中华肿瘤杂志2004,26(10)601-605第一作者科研项目:承担科研项目11项,其中作为第一负责人负责含国家自然基金、江苏省科技厅自然基金和社会发展基金、省六大人才高峰基金等项目9项。1、从血清中筛选胃癌紫杉烷个体化治疗的生物标志国家自然基金(2011年81172094)第一负责人2、从外周血清中筛选胃癌紫杉烷药物个体化治疗的生物标志江苏省自然基金(2011年BK2011095)第一负责人3、血浆/清KRAS突变检测与定量对肿瘤病人药物治疗的指导价值江苏省卫生厅基金(2010年H201035)第一负责人4、中药单体与化疗药物热靶向协同抗肿瘤效应的评价南京市科技局国合基金(2010年201001138)第一负责人5、小剂量奥沙利铂抗血管生成基础与临床研究江苏省卫生厅基金P2009117第一负责人6、外周血清游离TSmRNA水平与培美曲塞/雷替曲塞疗效关系的研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课题2011-WS005第一负责人7、活性指导下石见穿抗肿瘤有效部位及单体的分离和鉴定南京市卫生局重点基金ZKX09017第一负责人8、抗血管生成新中药组份的筛选及其分子机理研究江苏省自然基金BK2006005第一负责人9、胃癌:基因指导下“个体化疗”实验与临床研究江苏省卫生厅发展基金H200640第一负责人获奖情况:获中国医师协会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及市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1、胃癌铂类及紫杉类药物个体化治疗的临床转化性研究中华医学二等奖2011年第三名2、胃癌铂类及紫杉类药物个体化治疗的临床转化性研究江苏省医学二等奖2011年第三名3、恶性肿瘤热化疗与热靶向治疗的临床基础研究中国抗癌协会科技成果二等奖2010年第二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