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天长市科技大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郝振纯
返回首页

郝振纯

所在地:江苏南京市 入职年份: 资料待完善 学历: 硕士 毕业院校: 资料待完善

从事领域 资料待完善

擅长能力 水文物理规律及流域水文模拟、分布式水文模型、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影响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

(1958.3-),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水文物理规律及流域水文模拟、分布式水文模型、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影响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现任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全球变化与水循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WCRP)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和参加的主要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气候变化下黄河源区区域水循环模型与不确定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形对水文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及其分布式模拟”、“平原区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换机理实验与模拟”等,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水资源安全评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黑河上游高寒地区复杂条件下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九五”攻关项目“气候异常对我国水资源及水分循环影响的评估模型研究”和“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全国大尺度数字水文模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水资源影响及预测研究”,以及黄河水利委员会项目“黄河中游典型支流产汇流特性变化研究”、“黄河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子项目――分布式水文模型预报系统”等20多项。在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方面,提出了大尺度水文模型的框架结构,建立了能与气候模式输出相嵌套的、能够动态分析气候异常对区域水资源量影响的评估模型;把水文模型的产汇流机制有机地加入到陆面过程模式中,实现了陆面模式和水文模式的交互和反馈作用,在陆气耦合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应用GIS技术和DEM,将土地利用与地表覆盖等信息处理成适用于水文模型的空间尺度,并提取虚拟河网、流域边界等流域特征值,依据植被、土地利用信息确定水文参数、解决了水文模型参数化问题;建立了能够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影响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并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得到应用。研制开发的淮河流域新安江月分布式水文模型,在代表性流域上经过参数率定和校验以及模式输出结果检验,并采用敏感性试验方法就气候变化对淮河流域的水资源影响进行了评估,国家气候中心经过进一步业务应用研究,已将该模型与实测气候资料和预测资料相连接,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和预评估。依托五道沟水文实验站、杨楼实验流域及淮北平原长系列实验观测资料,研究变化环境下降雨、水面蒸发、作物蒸散发、土壤水、地下水、径流等水文气象要素时空变化规律,完成了农田排灌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土壤墒情监测预报与适时适量灌水技术、农灌区‘四水’转化应用模型、地下水演变情势与安全开采潜力等项目。在高寒地区水循环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中,围绕气候情景降尺度问题、高寒地区复杂下垫面水循环机理、水循环过程模拟的不确定性问题等科学问题,揭示高寒地区水循环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研发了黄河源区水文预报模型,建立了一套集GCMs气候变化情景降尺度、水循环过程模拟及不确定性评价为一体的理论、方法和模型系统,提供未来黄河源区水循环要素变化过程和水资源演变趋势的预测成果及其不确定性评价,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管理决策、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分布式水文模型理论与方法》等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70余篇。

Copyright  ©  2019    天长市科技大市场    版权所有

地址:滁州高新区经三路

皖ICP备2023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