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石榴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
项目简介:通过历时8年的研究,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技术,成功选育出"皖榴"系列软籽石榴新品种3个--白玉石籽(皖榴1号)、红玛瑙籽(皖榴2号)、红玉石籽(皖榴3号)。2003年通过安徽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通过省级成果鉴定;2006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研究制订安徽首个《无公害食品石榴生产技术规程》为目标,将"标准化施肥"、"病虫生物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组装配套,探索出了一套高效、操作性强的栽培技术新模式。
通过"高接换优","单干整形修剪"创新技术,对石榴产区老园进行更新改造,更换为"皖榴"系列软籽石榴新品种,提高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石榴生产效益。该项目成果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技术特点及指标
选育出的3个石榴新品种,具有软籽、粒大、丰产、抗病性强等特点。皖榴1号:均单果重469克,百粒重84.4克,丰产,软籽;皖榴2号:均单果重307克,百粒重58.3克,抗病性强;皖榴3号:均单果重344克,百粒重65.3克,早熟、丰产、软籽、抗病性强。上述新品种其突出的经济性状明显优于国内其他主栽品种。
配套栽培技术新模式国内未见报道,高效、实用、可操作性强;《无公害食品石榴生产技术规程》的制订,填补了安徽省"石榴无公害生产标准"的空白。
"皖榴1、2、3号"系列新品种,适应范围较广,能够栽培石榴的地区均可种植该系列新品种;株行距以3m×4m为宜,亩栽56株左右。
投资规模及效益分析:
该项目培育的新品种经济性状突出,配套技术实用性强,节约成本,推广容易,应用效果明显。与常规栽培对比,可提高石榴种植效益50%以上,投入产出比达1∶13.5。
该项目成果的应用,可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农民脱贫致富。同时,促进山地绿化和旅游观光的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