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摘要:技术内容:项目以智能电网建设要求为导向,开展高密度分布式光伏电源并网技术研究,致力于解决光伏电源设计安装、并网运维和检修过程的问题。通过开展编制光伏园区智能电网规划、制定接入系统典型设计,提高电网接纳分布式能源的能力,满足光伏电源高密度接入现状。通过开发应用光伏反孤岛装置,提供电网侧扰动负载,破坏分布式光伏电源高密度接入区域可能存在的"孤岛效应",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通过开发应用光伏并网专用低压断路器,提升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实现光伏电源自动并网发电,提高光伏发电效率。通过开发应用光伏并网接口装置和光伏智能管控平台,实现分布式光伏电源远程监视和控制,提高光伏电源发电效率。
授权专利: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技术指标优化:应用光伏反孤岛技术,实现分布式光伏电源孤岛保护功能的可靠率100%,保障分布式电源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应用光伏并网专用低压断路器技术,实现20%UN、10秒失压跳闸,135%UN过压跳闸和85%UN检有压合闸功能,提高光伏电源的年日照小时利用率和发电效率。应用光伏并网信息采集技术和光伏智能管控技术,实现光伏电源运行信息(发电量、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采集率100%,10千伏接入的光伏电源远程控制比率100%。创造了对光伏电源开展运行监测与控制的条件,保障了光伏电源的稳定运行与发电效率。
推广应用:截至2016年2月底,嘉兴市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799.795兆瓦,占全省49.19%。光伏扶贫项目接网工程典型设计、光伏反孤岛、光伏并网专用低压断路器、光伏并网接口和光伏智能管控技术已在江苏,甘肃,安徽,青海,浙江丽水、温州等地1500余个光伏项目中推广应用。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贫困地区能源开发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国能规划[2015]452号),在全国15个省451个贫困县3.57万个贫困村开展光伏扶贫工作,光伏电站容量达1780万千瓦以上,《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接网工程典型设计》用于指导上述光伏电站配套工程建设。经济社会效益:在减少电网运维成本、节约电网投资成本、节约能源消费成本等方面每年至少可产生12799万元的经济效益,2013年9月至2016年2月已产生经济效益41101.50万元。在促进城市产业发展与升级、推动新能源利用和环境改善、节约了工业用户用电成本等方面体现了其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