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以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为核心,围绕川产道地经济植物石斛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索地理环境因子与石斛品质之间的关联性,开发高效优质的石斛仿野生人工林下栽培新模式,构建发展具有稳定内在科技支撑力和可持续性的具有秦巴山区特色的农业新产业。(1)针对石斛种苗建立了种苗分级方法1套,并被石斛种植生产公司采纳作为内部规程使用。(2)项目组通过对石斛种间鉴定分子标记的开发、外观形态农艺性状的评价、产量性状的评价、石斛碱含量等质量性状的评价以及农艺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关联分析,对不同品质的石斛和不同年限的石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总结得形成了石斛品质评价方法1套。通过对石斛种苗的分级、石斛质量评价及控制,最终建立起石斛品质体系1套。(3)阐释栽培基质与光强影响石斛质量的调控机制。项目组通过跟踪分析石斛有效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有效成分含量与光照、降水量及温度的相关性分析、生长指标及有效成分含量与7种不同栽培基质的关联分析,发现石斛碱作为一种次生代谢,低温低降水量的条件下石斛碱含量更高,多糖和石斛碱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并进一步阐释了环境因子调控石斛有效成分含量的机制。秋冬季的低温和低降水量,迫使植物的整个代谢强度减弱,呼吸强度减弱、消耗减少,因此更有利于糖分的积累,所以秋冬季的多糖含量也持续升高。在培养基质的选择方面,石斛在不同附主上的长势为:苔藓石>鹅卵大石>枫香树>柏树>板栗树>香樟树>青杠树。(4)建立高效优质的石斛林下栽培模式1套。根据前期筛选得到的最优栽培条件(栽培基质、温度等),项目组建立起了石斛的林下仿野生栽培模式1套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观测,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培养条件对石斛质量的影响。秦巴山区的温湿度相对适合石斛的生长,石斛种苗成活率较高,霜冻会影响石斛种苗的成活率。川北平均气温相对较低,日照时常相对较短,因此选择栽培位置为树木相对稀疏且有一定日光照射的位置。附树栽培时,应选择枫香树和柏树等树皮质地松软能保持水分的树种;贴石栽培时尽量选择保水性高且附着有苔藓的石头。种苗移栽的第一年需要进行定期的除草,无须额外施加肥料。最终总结形成高效优质的石斛林下栽培模式1套。(5)建立人工大棚光强控制栽培模式1套。项目组通过采用不同密度黑色遮阳网处理后考察不同光强对石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钗石斛栽培最适宜的光照条件为4针遮阳网处理,喜阴但也需要一定量的光照,同时需要人工大棚进行保水、保温。春冬二季光照强度弱,有大棚塑料膜遮阴就够了,春末到秋末应加遮阳网,遮阴度60%-70%为宜。观察叶片,以及裸露的根,调控好光照对石斛正常生长,对防止病虫害提高质量和产量很有帮助。(6)制定石斛林下栽培管理技术1套。通过建立石斛林下栽培模式,跟踪检测各条件下石斛的生长指标以及质量指标,针对栽培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最终总结形成石斛林下栽培管理技术方法1套。通过分析基质、光照等环境因子对石斛生长和质量的影响,项目组建立了石斛人工大棚光强控制栽培模式和高效林下栽培模式,整理并制定了林下栽培管理技术,最终总结建立起石斛林下种植技术1套。(7)利用建立起的石斛林下栽培模式,项目组在广元的利州区魏子村和苍溪县白驿镇各建立了石斛林下栽培示范基地1个,示范面积共约10亩。(8)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收录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