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天长市科技大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111401]黄淮冬麦区小麦质量分析与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环境监测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1)任务来源  项目任务系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的工作任务内容,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03)资金支持,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指导,加工研究室魏益民主任负责规划、设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河南省粮食科学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分区域负责实施。  项目内容包括:选择黄淮冬麦区小麦主产区,根据加工研究室编制的《小麦质量调查指南(2008试行版)》,抽取农户田间小麦和粮库仓储小麦样本,分析和评价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和粮库仓储商品小麦的品质性状和加工产品的质量,编制农户田间和粮库仓储小麦籽粒品质及加工利用调查研究报告,构建小麦质量数据库,提供技术、信息需求方使用。  (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开展小麦主产区小麦品质分析及加工利用调查与研究,可为小麦生产管理、品种选育经销、粮食和食品加工提供当年小麦主产区小麦品种及种植区域信息、商品粮品质现状、优质品种的发展趋势,以及原粮采购信息。  项目依据我国小麦生态区划和主要商品粮产区,选择采样地区和县市;项目设计了统一的采样方案《小麦质量调查指南(2008试行版)》,采用标准的品质分析方法,组织实施了技术人员培训计划。2008年-2010年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4个省份6个区域(2010年为5个区域)、18个地市(2010年为15个地市)、54个县区(2010年为45个县区)、162个乡镇(2010年为135个乡镇)进行选村定点,夏收时在农户实地采集主要栽培品种和对应地区粮库仓储小麦样品。其小麦品质分析结果将客观地反映黄淮冬麦区主要小麦产区原粮的质量现状,以及加工利用潜力。  (3)性能指标(写明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  项目任务书要求:明确黄淮冬麦区小麦主产区小麦品种品质现状,筛选优质小麦品种,确定优质小麦生产区域。主要性能指标包括:采样区域数量、调研年限和样品的代表性。提供的信息应包括:小麦品种名称、种植比例、优质小麦品种名称、优质小麦种植比例、优质小麦生产现状、优质小麦生产区域,以及加工潜能和用途等。  实际完成的情况:项目从2008年至2010年连续3年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4个省份、18个地市(2010年为15个地市)、54个县区(2010年为45个县区)、162个乡镇(2010年为135个乡镇)的农户田间小麦及对应粮库仓储小麦进行定点、实地抽样。3年共抽取到农户田间小麦样品1385份,粮库仓储小麦样品424份。抽样县区涵盖面广,取样规模较大,样品代表性强。  2008年4省18个地市共抽取到98个品种(系);2009年4省18个地市共抽取到86个品种(系);2010年4省15个地市共抽取到73个品种(系)。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数量有所减少,品种有趋于集中的趋势。  2010年6月份夏收时,在新乡市、安阳市和石家庄市另外采集主要小麦品种样品20份、11份、29份,结果显示小麦品种的单产水平较高。新乡地区为531公斤/亩;安阳地区为494公斤/亩;石家庄地区为494公斤/亩;三个地市平均为506公斤/亩。60份样品中,58.3%的产量达到500公斤/亩以上,最高产量达739公斤/亩。  2008年、2009年和2010年,黄淮冬麦区农户田间小麦样品同时满足容重达到或超过770g/L、蛋白质含量达到或超过14.0%、湿面筋含量达到或超过32%和稳定时间达到或超过7.0min(GB/17892-1999)的比例分别为8.7%、3.5%、3.2%;3年平均为5.1%。粮库仓贮小麦样品分别为3.8%、0.0%、1.0%;3年平均为1.6%。黄淮冬麦区农户生产的优质强筋小麦低于10%,粮库仓贮的优质强筋小麦低于5%。小麦品种品质性状之间的协调性较差,稳定时间较短是优质小麦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较低。  3年农户田间小麦与粮库仓储小麦的湿面筋含量无显著差异;农户田间小麦的容重、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分别比粮库仓储小麦显著高出4g/L、0.2%和1.4min。农户田间小麦品质优于粮库仓贮小麦。  鉴定出一批在生产上品质较为稳定优质小麦品种。以小麦品种(系)平均质量性状为统计数据,3年面团稳定时间均达到或超过7min的小麦品种(系)有西农979(44/74)、郑麦9023(7/19)、郑麦366(8/16)、师滦02-1(13/13)、新麦18(8/13)、石优17(10/11)、泰麦1号(8/9)、新麦19(7/9)、丰舞981(4/8)。同时满足容重达到或超过770g/L、蛋白质含量达到或超过14.0%、湿面筋含量达到或超过32%和稳定时间达到或超过7.0min的品种:2008年有藁优8901、藁优9415、济麦20、济南17、山农12号、师滦02-1、西农88、新麦18、新麦19、郑麦366;2009年有藁优9415、济南17、师滦02-1、烟农19;2010年有师滦02-1。3年均达到要求的品种为师滦02-1。新乡、鹤壁地区优质强筋小麦生产优势明显,为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  构建的小麦质量数据库包括:样品基本信息、籽粒物理性状、蛋白质性状、淀粉特性、面团流变学特性等数据要素40余种。数据信息超过1600条,数据量超过64000个。  (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项目特点在于方案设计合理,选点涵盖面广,取样代表性强,调查研究相对独立,数据信息量大,结果参考价值高。项目首次在较大范围内、系统客观地研究、总结了黄淮冬麦区生产中主要小麦品种和种植比例、优质小麦品种和生产区域,优质小麦生产比例;为我国小麦育种、优质小麦标准制定、生产区域规划、小麦生产政策制定等提供了第一手信息、资料;依据研究结果提出的建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5)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①连续3年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4个省份、18个地市(2010年为15个)、54个县区(2010年为45个)、162个乡镇(2010年为135个)的农户田间小麦及对应粮库仓储小麦进行定点、实地抽样;共抽取到农户田间小麦样品1385份,粮库仓储小麦样品424份;分析样品的品质性状。其调查取样范围、年代、数量、类型,以及所获得的信息和结果在国内未见报道。  ②首次通过方案设计、实地调查、布点抽样、品质分析、研究总结等方法,获得了黄淮冬麦区小麦主产区生产上、粮库仓储优质小麦的比例(不足10%,和不足5%)及变化趋势。  ③研究发现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性状之间的协调性较差,稳定时间较短是优质小麦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限制性因素),其次是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证实了农户田间小麦品质优于粮库仓储小麦,表现在农户田间小麦的容重、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比粮库仓储小麦显著高出4g/L、0.2%和1.4min。确证了新乡、鹤壁地区为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  ④鉴定和筛选出一批在生产上品质较为稳定的优质小麦品种。  ⑤构建了包括小麦样品基本信息、籽粒物理性状、蛋白质性状、淀粉特性、面团流变学特性等40多种信息要素的小麦数据库,数据总量达64000个。  (6)作用意义(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①《黄淮冬麦区小麦质量调查研究报告(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以及各区域的分报告(2008年、2009年和2010年)通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网站“共享文件”内部发布,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及团队成员参阅。  ②每年寄送《黄淮冬麦区小麦质量调查研究报告(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以及各区域的分报告(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到农业部主管司局、省地市农业部门,以及参与项目实施单位参阅。2009年、2010年春季分别在北京和陕西召开了4次以报告研究结果和分析讨论工作为主题的研讨会,邀请有关农业主管部门、推广部门、科研单位、企业用户参加研讨,交流信息。  ③《黄淮冬麦区小麦质量调查研究报告(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以及依托本调查研究构建的《小麦质量数据库》在项目联系企业——河北金沙河面业有限公司得到应用。依据调查结果帮助公司选择优质小麦品种,建设原粮基地;采购优质原粮、提升产品质量;解决企业生产上遇到的质量波动问题。合作3年来,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④《黄淮冬麦区小麦质量调查研究报告(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形成过程的方案设计合理,选点涵盖面广,取样代表性强,调查研究相对独立,数据信息量大,其结果对我国小麦育种、优质小麦标准制定、生产区域规划、小麦生产政策制定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或指导意义。  ⑤项目建成的实验平台为5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参加单位或联系单位提供合作研究和培训机会;组织举办了培训班两次,80家企事业单位的150余名技术人员接受了小麦产后加工技术的培训。培训班加强了小麦质量分析能力建设,为社会培养了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9    天长市科技大市场    版权所有

地址:滁州高新区经三路

皖ICP备2023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