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本项目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部麦区优质抗旱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培育》子课题项目《西北春麦区优质抗旱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培育》(2017YFD0101003)。该课题由科技部下达,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承担并实施完成。针对甘肃省冬麦区小麦生产需求,以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提升为核心,围绕影响甘肃麦区小麦生产的条锈病、白粉病、根腐病等重要病虫害,寒、旱、热等频发的非生物胁迫,穗发芽、倒伏等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水肥高效利用、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针对陇东地区小麦育成品种存在的植株普遍偏高,丰雨年份时易发生倒伏,造成“丰年不丰收”的现象;且多数品种的抗条锈性较差等问题,本课题组提出了“降株高、增群体、强抗性(抗寒、抗旱、抗锈)、突品质,并通过不同抗病类型的综合利用(比如慢病性、垂直抗性),实现抗性基因的累加与聚合,培育具有高水平且持久的抗病品种”的育种策略。通过利用不同类型抗源的杂交,结合田间农艺性状选择,以期选育出抗病性提高、株高适当降低、丰产性能保持原品种水平或有所提高,品质适合当地饮食需求的小麦“三抗”丰产优质新品种,确保我省小麦生产稳步健康的发展,同时为持续控制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主要论点与依据 针对甘肃省平凉、庆阳地区冬季寒冷,春夏比较干旱,耕地土层深厚但缺乏灌溉条件;同时,条锈病时有发生,且该地区为陇南菌源区向关中及黄淮麦区传播的过度地带的特点,以我所育成的优良中间材料陇原932(原系号85-43-1-4-1)和兰天15号为亲本,杂交后经系谱选择培育三抗(抗寒、抗寒、抗锈)、丰产、稳产、优质的冬小麦新品种。具体要求为(1)抗寒、抗旱、耐瘠薄;(2)株高较原主推品种降低20cm左右,产量提高5%以上;(3)对当前我国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达高抗;(4)落黄性好,叶片功能期长;(5)籽粒加工品质符合当地传统面食加工需要。 四、创见与创新 旱地冬小麦抗条锈新品种兰天134以持久抗性品种选育理论为指导,利用慢条锈病种质陇原932与含已知抗条锈病基因Yr13的载体品种兰天15号杂交、结合两者抗性,再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经鉴定该品种成株期对CYR32号、CYR33号、贵22-9、贵22-14、中4-1等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均为免疫。 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选育成的适合甘肃陇东地区旱塬区种植的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兰天134,具有抗条锈、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随着其在相应适应区的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对我省小麦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全国小麦条锈病的防控起到积极作用。 六、历年获奖情况 无 七、成果简介 以陇原932为母本,兰天15号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的旱地冬小麦抗条锈新品种兰天134,具有以下优点:1、抗条锈病,成株期对CYR32号、CYR33号、贵22-9、贵22-14、中4-1等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均为免疫; 2、抗寒、抗旱性较强;3、叶功能期长,落黄好;4、丰产性好,千粒重高,籽粒灌浆快。两年区试中,平均亩产332.8公斤,较对照陇育4号增产7.9%。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222.2公斤,比对照陇育4号增产12.2%。主要适合于甘肃省平凉及庆阳市干旱偏湿润的山塬区及宁夏固原等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