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致病机理研究和桑抗病种质资源筛选”项目是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合同编号:2011GXNSFD018019),由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共同承担。 桑树细菌性枯萎病是一种新病害,是广西桑树的主要病害。项目在研究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生物学的基础上,进行枯萎病菌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对广西主栽桑树品种和重要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评价,初步阐明桑枯萎病菌的基因组结构及桑树主栽和后备桑品种及种质的抗病性,为桑树细菌性枯萎病防治及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从广西各主要桑树种植区采集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的样品(包括带病土壤样品),分离纯化并进行致病性测定,获得致病菌株105 株,依据代表致病菌株的16S rDNA 和rpoB基因序列进行物种鉴定和遗传分析,明确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可分为7 大类群,且具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对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优势种类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菌株BY1104 和XC1104 以及致病力较强的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菌株SL1002 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发现50 多个可能的致病相关基因;建立桑树细菌性枯萎病接种方法,并采用病圃鉴定法和离体接种法相结合对主要桑树品种和种质进行抗病性评价;用病圃鉴定法就桑树47 个杂交组合对细菌性枯萎病(青枯病)的抗病性进行鉴定评价,获得4 个高抗杂交组合;对插植花泥的桑嫩梢人工接种2 个枯萎病(青枯病)菌株评价29 个杂交组合对枯萎的抗病性,获得综合高抗的杂交组合5 个。 研究结果发表期刊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会议论文2 篇,培养硕士研究生各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