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从手术技术上来看,OPCAB在跳动的心脏上对直径仅1~3毫米的冠状动脉进行搭桥,是与体外循环心脏停止跳动下的搭桥完全不同的概念,手术技术难度大,首先需要有熟练的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的临床经验作为基础,本课题组是在完成了近500例传统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的基础上进行的。体外循环为一控制性低血压的非生理过程,且会带来人体一系列的病理生理紊乱,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主动脉阻断可能引起病人硬化斑块脱落导致手术后脑中风发生,传统体外循环手术中失血而需要输血的比例高,不但消耗我国有限的血源,并增加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发生率。以上的病理生理变化可导致病人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明显增加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90年代,随着微创时期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体外循环的深入研究和临床经验的大量积累,发现不用体外循环的OPCAB(OPCAB)是有可能的,可以完全避免由于体外循环引起的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减低手术费用等,加速手术后病人康复。虽然OPCAB在我国逐步开展,但关于OPCAB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和探索:OPCAB究竟能给哪些病人带来好处?OPCAB主要适用于哪些病人?OPCAB在跳动的心脏上搭桥手术技术应该如何改进?对三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人OPCAB能否达到完全性心肌血运重建?OPCAB能否达到与传统CABG同样的手术效果?高危病人能否耐受OPCAB?等等问题都需要在良好课题设计下的对比研究来回答。在我国还一直尚未见到对OPCAB和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特别是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配对研究,和相应的基础研究,为循证医学提供可靠依据,对提高我省和我国冠心病外科治疗水平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课题组截止2004年11月30日已经完成各类“脱泵”冠脉搭桥488例,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脱泵”(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CCABG)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进行了12项技术创新和改进,并开展了与OPCAB相关的一系列基础研究,发表相关论文15篇。目前,该方法在全国冠心病外科治疗会议上交流和推广,并分别举办了2001、2002、2003、和2004年全国冠心病外科治疗实践和进展会议以及2005国际OPCAB会议,课题负责人陈鑫主任多次现场手术演示和教学,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北京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在会场进行解说。该课题组已经在全国近35家省市医院推广应用,并在美国OCALA HEART INSTITUTE推广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创造了十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