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该成果是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三项基金资助下完成的。该成果以“红松、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和“红松混交林林隙微环境异质性和更新树种幼苗的反应”为主线,对红松、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降低的原因、内在机制,以及以提高林地生产力为目标的调控技术措施、红松混交林林隙微环境异质性及其对更新树种幼苗生长的影响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经过6年的深入研究,全面完成了计划任务。 主要成果:系统地研究了红松、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肥力质量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建立了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变与林地生产力关系的预测模型。 从土壤质量演变的角度,筛选出了土壤质量演变的评价指标,并对人工林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找出了引起红松、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与之配套的调控措施。本项研究将提供一条全新的研究思路,为红松和落叶松人工林持续经营、地力维持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对红松混交林林隙微环境异质性及其对更新树种幼苗生长的影响因子开展了研究,找出了影响更新树种红松幼树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 主要技术创新点:应用主成分分析对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揭示了土壤质量降低的原因与机制,并提出了提高林地土壤质量的调控措施;建立了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演变与林地生产力关系的预测模型;发现了二代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放线菌类群中的蓝色类群;找出了影响更新树种红松幼树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