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一、项目来源与背景 “两面针良种选育及规范化种植技术优化研究与示范”(合同编号:桂科重1598005-12))为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重大专项计划项目,项目起止时间为2015年1月—2018年12月。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技术原理 采用植物分类、植物育种、生药学、中药栽培、中药化学、中药分析、药理学等多种学科协作攻关的形式,优选两面针种质资源,攻克两面针野生品种混杂、质量良秀不齐、产量不高、质量下降等诸多技术难点,培育高产出、高质量的新品种;建立两面针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优化提升两面针药材生产的各相关技术标准;提高两面针内控质量标准;开展两面针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 2、实际完成的考核指标 (1)合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① 优选两面针种质资源1种,育成了优良新品种1个——“中院1号”,并获得品种登记证书[桂登(药)2015037号]; ② 优化了种子、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③ 提升了种子、种苗质量标准; ④ 提升了两面针药材内控质量标准:增加了薄层鉴别方法、对外源性有害物质进行监测、建立多个成分同时测定的方法; ⑤ 优化升级了两面针规范化栽培技术; ⑥ 建立了两面针规范化生产基地733亩,其中核心示范区147亩,推广示范区586亩; ⑦ 申请专利7件;发表研究论文6篇; ⑧ 培训药农123人次。 (2)合同考核指标外的工作完成情况 ① 开展了两面针套种试验,两面针与毛鸡骨草、黄豆、花生等套种成功; ② 开展了两面针野生资源现状调查和药材市场调查,发现当前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③ 理清了两面针种质分类群混乱关系,解决如何提升药材质量以及药源朔源、持续利用等技术难题; ④ 开展了两面针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对两面针茎枝、果壳的物质基础和药理活性进行研究,为扩大两面针药用部位提供科学依据; ⑤ 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本科生4名。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培育并登记两面针新品种1个;采用复合磁电场诱导等技术提高两面针种子发芽率;探索了两面针种植期间的套种模式。 2、通过建立多个成分的薄层鉴别、有害物质检查、建立同时检测两面针多个成分含量的方法,提高两面针药材内控质量标准。 3、通过比较5个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并结合分子序列变异分析,区分两面针3个类型及毛叶两面针。 4、发明一种从两面针茎枝的总碱提取物出发制备氯化两面针碱的方法;率先对两面针果壳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研究。 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1、技术的成熟程度及安全性 项目组不断反复的进行研究试验,积累和掌握了科学的数据资料,获得了比较成熟的技术,成功的进行了推广,安全可靠。 2、技术的适用范围 ① 两面针新品种“中院1号”:具有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性强、适栽范围广等优点,适宜在广西、广东等类似地区推广种植,具有非常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② 技术标准:本项目优化提升两面针药材生产的各相关技术标准用于指导两面针的规范化种植,规范两面针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确保两面针药材品质和质量,从而提高广西道地药材两面针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使两面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③ 两面针药材内控质量标准提高可以更有效、更全面地控制两面针药材质量。 ④ 在两面针药材种植的幼龄期(即种植的第1年)推广应用套种模式,可以收到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⑤ 两面针基原植物分类问题的理清:理清了两面针种质分类群混乱关系,解决了如何提升药材质量以及药源朔源、持续利用等技术难题,这对两面针优良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⑥ 两面针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从两面针茎枝中制备氯化两面针碱,两面针果壳挥发性成分、生物碱成分及生药学研究,两面针果壳抗氧化、抗肿瘤、抗炎镇痛及急性毒性研究,为扩大两面针药用部位、综合开发利用两面针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各项技术在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推广种植难度大:两面针是多年生药用植物,种植周期长(一般需要种植3-4年才能采收)、土地租金高、农民工费用高等问题,造成种植成本高,使药农种植两面针的积极性不高。 2、综合开发利用问题:《中国药典》规定两面针的根为法定的药用部位,采收其根后,两面针的地上部分资源严重浪费且难以利用。 六、历年获奖情况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