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耐热早熟优质甘蓝新品种选育”是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2012年下达的创新项目,项目下达文号:武农科政[2012]17号,项目编号CX201206,项目起止时间2012年1月~2012年12月。 中国结球甘蓝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89.8万公顷2985.8万吨,在主要蔬菜中分别排位第四和第五。甘蓝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每100g鲜菜含水份约94g,碳水化合物2.7~3.4g,粗蛋白1.1~1.6g,粗纤维0.5~1.1g,维生素C38~41mg。可炒食、凉拌、腌渍或制作干菜,在蔬菜周年供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甘蓝品种类型虽然较为丰富,但能较好适应武汉地区6月中旬播种,10月初上市栽培的耐热早熟品种依然欠缺,目前市场上主推的“强力50”等耐热早熟品种是从日本及欧洲大量进口的,其价格高达2000元/kg,中国农科院蔬菜所等其他育种单位主要面向北华生态区进行品种创新,因此他们选育出的品种还难以适应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湿高温的气候条件,国内有上海农科院、温州三角种苗公司等少数单位从事耐热甘蓝研究工作,并先后选育出了耐热甘蓝品种“夏光”,“早夏16”等,但这些品种同进口品种相比有不小差距,表现在品种抗逆性及商品性较差,国内品种在早熟性、球颜色、品质等方面不如进口品种,我国耐热甘蓝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品种单一。 武汉本地种植耐热早秋甘蓝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亩毛收益可达3500元左右,上市正值秋淡季节,产品很畅销,且生产面积逐年快速增长,引起了我国甘蓝育种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因此加强耐热早熟优质甘蓝品种创新,是应对国外种子严重冲击的需要,是蔬菜市场渡夏补淡的需要。 武汉地处华中,夏季炎热的栽培环境为我们筛选优良抗热耐湿甘蓝材料提供了天然的室外条件。我所耐热甘蓝研究有近10年的历史,收集了较为丰富的育种材料,有10多个耐热早熟甘蓝组合进行了3年的示范推广工作。武汉地区种植早秋甘蓝面积很大,农户对新品种的需求迫切,新品种可很快得到推广,市场前景广阔。 以杂交优势为基本技术原理,广泛引进国内外耐热甘蓝材料,通过株系连续的自交分离、田间系统筛选获得大量性状不同的甘蓝亲本材料,进而有目的地配制甘蓝杂交组合,再进行品比试验、生产试验,从中决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耐热早熟优质甘蓝杂交组合(润夏一号)。 早熟甘蓝品种,生长势中等,植株开展度48cm左右,株高26cm左右,外叶12片左右,叶色绿,蜡粉较少,球形扁圆,亮绿色,球宽16cm左右,球高12cm,中心柱与球高的比值0.5左右,单球重900克左右,球紧实度中等,耐裂球性中等。品种可溶性糖含量为2.56%,维生素C含量47.72毫克/千克。 提升了国产耐热甘蓝品种的竞争力,新品种可逐步替代进口。选育出的新品种市场针对性强,新品种抗热性好,且比对照品种早熟6天左右,球色绿,有很好的商品价值,新产品上市的价格是对照品种的一倍,新品种具有提早上市的价格优势,增值优势十分明显,能极大缓解蔬菜秋淡现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较显著,市场反应很好,农户种植意愿强烈,新品种开发前景广阔。 新品种性状稳定,成熟度高,市场认可,消费者欢迎,适宜湖北平原、丘陵地区作秋甘蓝(早秋、中秋、晚秋)种植,也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使用,产品安全,种植技术简易,种植效益较高,只要按照技术说明种植,不会发生任何风险。 产品自2004年上市以来,累计推广种子50公斤,推广面积1500亩,行情逐步看涨,下一步将加大种子宣传推广力度,加强制种基地管理,加大制种产量,进一步加强杂交种种子质量,做好种子售后跟踪服务,提高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