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普洱市烤烟种植始于“十一五”期间,因受“双控”,年种植面积在20~30万亩之间。进入“十二五”,市委、政府把烤烟作为重点特色产业打造,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年均种植面积增至50万亩左右。用于种植烤烟的田地多为当地的优良农田地,烟、粮争地矛盾凸现。2012年市委、政府把烟后玉米推广列入了议事日程,下达了推广面积25万亩,平均单产250千克的指导性计划,开启了我市烟后玉米试验、示范、推广的历程。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普洱烟后玉米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组装集成了高效农艺措施。 1.选用良种:选择生育期短、适应性广、产量稳定、品质良好的杂交玉米品种。 2.种植区域的选择:选择海拔14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 3.适时播种:烤烟采烤至上二棚叶时即可播种,最佳播种时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最迟不能超过8月20日。烤烟和玉米的共生期15~20 天之间,最长不超过30 天。 4.合理密植:单行套种,在每个烟垄上种植一行玉米,塘距28厘米,每塘播种3 粒,出苗后双株留苗;双行套种,在每个烟垄两侧,距烟株20厘米处各种一行玉米,塘距28厘米,每塘播种2粒,出苗后单株留苗。两种模式确保种植密度在4000株左右。 5.田间管理:播种后5~7天查看苗情,若有缺苗断行,应早补种、补苗保证全苗;在玉米3~4叶时间苗,5~6叶时定苗,做到早间苗,晚定苗,留大苗、壮苗。 6.合理施肥:烟叶采烤完一周内,及时清除田间烟株,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一次追肥,亩施尿素15公斤作提苗肥,第二次追肥在大喇叭口期亩施尿素25公斤作穗肥。 7.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8.适时收获:玉米苞叶变黄、籽粒变硬即可收获。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普洱烟后玉米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适种区域、种植时间、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玉米与烤烟的共生期等问题,采取试验、示范、推广同步进行的方法,明确了优势区域、最佳种植时间、最适宜的品种、种植密度及共生期,制定了地方标准《普洱市烟后玉米栽培技术规程》。 2.推行烟区合作推广模式;创建了以片为单位的技术实施小组;建立了“两定一包”的推广方式,即定点、定员、分片包干负责制;采取了“四统一、一连片”的推广方法,即品种统一、种植规格统一、播种时间统一、管理要领统一、示范区集中连片布局。 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普洱烟后玉米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通过合理间套轮作,既吸收了烟田剩余的肥料,降低土传病虫害,改善了土壤结构,又改变了耕作模式,使有限的光热水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改善了烟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循环发展,一定程度的缓解烟区日趋突出的烟、粮争地矛盾,实现粮经协调发展,适宜在我市海拔1400米以下烟区推广,并可应用在滇南各地州市相同海拔的烟区。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2013年~2015年,在景谷、景东、镇沅、墨江、宁洱、思茅、澜沧七县(区)的58个乡镇,513个自然村,66681户农户,海拔1400米以下的烤烟种植区实施,累计推广面积84.64万亩,平均单产311.7千克,亩增产粮食86.7千克,玉米总产26.38万吨。其中核心示范样板面积12.21万亩,核心样板平均单产407千克。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450.74元/亩,总经济效益2.37亿元,年经济效益7907.63万元,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5.07。开展技术培训400余场次,培训农民15万余人,印发技术资料5万余份,使烟后玉米生产实现了技术的标准化、管理的规范化、布局的规模化、效益的最大化。 六、历年获奖情况 2012年“普洱市25万亩烟后玉米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获云南省农业厅推广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