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煤矿地测空间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充分分析煤矿地测空间信息及其服务、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的特点,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以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动态数据处理等的最新理论和技术为指导,并在Windows环境下,利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设计而成的具有我国自主版权的煤矿专用软件系统。1.在我国首次实现了地质、测量、水文等信息的集成和网络化管理;2.系统不仅具有强大的数据和图形处理功能,而且具有完善的图形输入、输出功能;3.在充分分析矿山空间信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灰色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相关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系统正是在灰色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以Windows NT(Windows 98,Windows 2000等)为开发平台,利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设计而成的,所以,这为系统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提供了充分的保证;4.是我国第一个实用化的具有C/S、B/S体系结构的煤矿地测管理信息系统,即网络版的煤矿地测信息系统;5.就图形系统而言,它在我国首次实现了矿山日常地质、测量、地表沉陷预计、水文、资源管理、物探成果等图形的一体化管理,使矿井图形的自动化处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图形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可以根据煤矿开采获取的最新信息自动生成或动态修改老的图形(如矿图的动态填绘,平面和剖面的相互对应及修改,回采工作面图形的动态生成,剖面图的任意切割,损失量图的生成,勘探线剖面图的生成,储量的自动计算和处理等);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图形组合新的图形,如根据地形和工厂图生成与购买土地有关的图件;6.系统不仅具备完善的图例、线型(煤炭标准规范)、字体(TrueType字体),而且具有大量的矿山制图专用命令,这就使得用户对矿图的操作变得十分简单,而且图形的输出质量上乘。特别是TrueType字体的引入,使得图形有如印刷一般。7.为了达到动态修改煤矿图形的目的,以适应矿山实体由灰变白的过程,系统提出了全要素的结构化不规则三角网(TIN)与GIS一体化的数据模型及相应的数据结构。一体化数据结构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对矿井空间目标的查询、空间变量的分析、图形的动态修改,而且将为回采工作面图形以及任意方向预想剖面图的自动生成提供了技术支持;8.煤矿巷道工程既与地层实体有密切的联系,也有其本身的特点。网状模型及其数据结构的提出,实现了采掘工程平面图的自动生成、动态修改;9.在我国首次系统全面地开展了地质、测量等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物理和逻辑结构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模型和算法;10.系统提出了大量的先进算法,如复杂地质条件下(包括大量的正逆断层)TIN的自动生成,剖面图上断层的动态修改,平面图上等高线的自动注记,平面、剖面和回采工作面图形的动态生成,采掘工程平面图的自动生成;11.根据现有用户的统计,处理图形的工作效率比人工提高20倍以上;12.系统界面十分友好。系统的提示及功能菜单主要以矿山技术术语为准,用户无需记忆任何命令就可完成对系统的操作,这大大减少了用户操作系统的难度。13.能够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地测基础数据以及进一步的应用和开发。地测数据是矿山安全生产的基础数据,只有实现了地测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才能有保障。而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数以千对的生产矿井的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又十分低下(这也是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充分发挥大量硬件的功能。由于该项目解决了地测信息管理的关键技术,并形成了实用化的数据处理系统,所以它为我国矿山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显然,该项目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并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已经有近200对大中型煤矿采用本系统。考虑到矿井开采的特殊性,在推广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问题:根据具体生产矿井的特殊性对相关算法进行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