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规模化养鱼模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严重影响了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更是破坏了生态平衡。水产养殖尾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磷等。氨氮是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也是残饵、粪便及动植物尸体等含氮有机物分解的终产物,容易造成水体恶化,对养殖动物产生毒性。亚硝酸盐对鱼类有很强的毒性,它的存在可导致鱼、虾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亚铁血红蛋白,而后者不能运载氧气,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水生动物摄食能力下降,甚至死亡。水体中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氨氮和亚硝态氮可在水体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转化为植物吸收利用的硝态氮。 本成果研究了微生物投放对水产养殖尾水水质的改变,形成了养鱼尾水收集浓缩-厌氧-好氧-沉淀-水培营养液-紫外消毒-回流鱼池循环利用的工艺路线与模式,将养鱼尾水进行浓缩,浓缩之后的尾水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在厌氧发酵的过程中可将有机物分解,然后再通过好氧处理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处理之后的尾水经沉淀之后作为蔬菜水培营养液,然后经紫外线消毒后最终回到鱼池,从而实现水的循环利用。经该工艺处理之后的尾水,硝态氮浓度>2000mg/L。将处理之后的尾水用于蔬菜水培,从而实现水产养殖用水节约化与资源化,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达到减排提质增效、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