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风光电场草场是吉林西部的特色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畜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气候变化和风光电场开发,我市草原退化情况十分严重,许多重要的饲用植物资源处在濒危的境地。本项目的实施能够使我们全面客观地了解草地饲用植物资源的基本情况(包括药用植物),掌握演替动态,为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生态效益 水源保持:草地截留降水的能力非常强。因为草丛比较密集,根系发达,土壤有机质丰富,加上地表有枯枝落叶,拦蓄降水进入土壤,具有调节地下水和地表水两种功能。 减少土壤水蚀:在原始的天然草地,不论是平地还是坡地,雨水的冲刷、侵蚀几乎为零。 减少土壤风蚀:草地具有一定的植被盖度和凋落层,土壤是稳定的,植物之间的裸地往往有一层由有机质组成的结皮,保持土表稳定。草地开垦后,彻底破坏了原有植被和土壤结构,冬春基本裸露,在干热、冻融和强风作用下,极易遭到侵蚀。北方草地每开垦1h㎡,至少造成3h㎡盐碱化或沙化。美国在黑风暴之后,积极采取措施退耕还草,保护草地,建立了大量人工草地,草地发挥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提高土壤肥力:草地生态效益一是增加肥力,二是保持肥力。肥力的积累促进了植被良性演替,草地群落趋于稳定,为其他功效的发挥打下良好基础。增加肥力是草地的重要生态功能。草地自然增肥靠三种途径,一是生物固氮,二是增加土壤有机质,三是改善土壤结构。 生物固氮主要由豆科植物通过根瘤菌实现。群落发育越完全或管理越好的草地,固氮能力越强。经本项目采点测定,3年生苜蓿根深1.5m以上,分布于0~50cm土层的根系有机质大于10吨/h㎡,含氮量相当于620kg尿素,其根系共生根瘤菌具有强大的固氮作用,每公顷苜蓿每年可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250~330kg,相当于534~717kg尿素。3年固定的总氮量相当于3吨尿素。折合成人民币5400.00元。 土壤有机质是靠植物根系残留、枯枝落叶进入土壤、草食动物粪便等积累分解形成的。有机质和土壤营养积累,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稳定性,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水蚀和风蚀的能力。良好的土壤结构是土壤肥力高的主要标志。 2、经济效益 风光电场草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是草原畜牧业、草产业和重要工业资源的载体。风光电场草原建设与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促进草原生态环境和草原建设,有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发展草原地区经济,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加快农牧民共同富裕的步伐,增进区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本项目通过在白城市多个风光电场实施牧草种植试验研究,提出了风光电场草地改良技术规程,提出了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草种植的技术规程,表明在风光电场中退化的土地上建植人工草地经济效益显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项目实施期间结合研究工作,在洮南市大通乡重盐碱地上建立小花碱茅人工草地5公顷,在洮南市向阳乡中度盐碱化退化草场上建立羊草人工草地8公顷,青山草场建植苜蓿草地10公顷。年采收禾草30吨,苜蓿草55吨,售价已800.00元/吨和1600.00元/吨计,创产值11.2万元,扣除生产成本5.05万元,纯收入6.15万元。 建植人工草地,第二年开始有草产量,第三年进入稳定生产期,平均利用期限按8年计算,草产量按7年的总产量平均计入每一年,每年单位面积产值碱茅1600元/h㎡、羊草为2000元/h㎡、苜蓿为8800元/h㎡,新增效益分别为800元/h㎡、1000元/h㎡和7920元/h㎡。 3、社会效益 以种苜蓿养奶牛为例进行分析,种植1公顷苜蓿比种植1公顷玉米增产粗蛋白质790公斤,1公顷苜蓿地年产干草7.5吨,正好是8头奶牛日喂苜蓿干草2.5公斤1年的需要量。一头奶牛日喂苜蓿干草2.5公斤,每年可增产奶牛450公斤,价值810元,同时节约豆粕350kg,价值875元,每头奶牛增加效益1685元。种1公顷苜蓿养8头奶牛,增加经济效益13480元,扣除苜蓿种植成本1700元/h㎡,净增经济效益11780元/h㎡。白城市现有48000头奶牛,若能全部推广饲喂苜蓿,每头日喂苜蓿干草2.5公斤,需5840公顷苜蓿草地,年可增产牛奶21600吨,年可净增经济效益8088万元,社会效益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