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本课题是省科技厅下达的科技攻关计划《我国核心疫源区陇南小麦条锈病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及其应用》(GS042-A41-001-03)项目育成的兼抗条锈、白粉、赤霉三种病害冬小麦新品种兰天22号的选育,由甘肃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兰州商学院和天水农校合作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亲本组合为德国2号/兰天11号。 该品种冬性,幼苗半匍匐。穗长方形,白壳,顶芒。根据区试资料,株高85~136cm,平均109.50cm,与咸农4号相近;有效分蘖1.1~1.8个,平均1.35个;穗长6.0~9.0cm,平均7.23cm;小穗数12.0~18.0个,平均15.0个;穗粒数28.0~42.0粒,平均35.0粒;千粒重38.0~50.7g,平均44.19g。粒红色,半硬质。据甘肃省农科院测试中心2004年分析,含粗蛋白15.68%,赖氨酸0.53%,灰分1.88%(以上均为干基),湿面筋(14%水分)24.56%,沉降值31.0ml。中晚熟,生育天数254~295天,平均268.1天。抗寒抗旱。植株高但茎秆坚韧弹性好,较抗倒伏。叶片功能期长,落黄性好。据省农科院植保所2005年鉴定,苗期对条锈病混合菌3/30/60,成株期对条中29、31、32、洛13Ⅲ、水4、水7水、水14和混合菌全部免疫。另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湖北省农科院喻大昭研究员2009年对全国411份主栽及后备品种(系)抗白粉病、条锈病和赤霉病的多抗性鉴定结果,兰天22号具有三抗的特性,是仅有的8个兼抗三种病害的品种之一。 2004~2005年参加天水市及省陇南片半山组区域试验,4个试点亩产292.5kg~417.0kg,较对照咸农4号增产1.4%~55.6%,平均亩产355.8kg,增产17.2%;2005~2006年4个试点亩产315.0kg~460.0kg,较咸农4号增产幅度6.9%~38.0%,平均亩产377.1kg,增产13.5%。两年区试结果,8点次全部较对照咸农4号增产,平均亩产366.45kg,增产15.25%。2005、2006年在清水县、武山县、麦积区、礼县等地进行生产示范,亩产280kg~410kg,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0.7%~19.3%。 兰天22号选育的主要创新点: 1.依据条锈病遗传多样性控制技术体系的思路进行品种选育; 2.兼抗条锈、白粉、赤霉三种病害; 3.通过地理远缘品种间杂交实现了丰产性与抗多种病害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