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近年人们在有毒甲藻赤潮污染的贻贝、欧洲鸟尾蛤、沟纹蛤仔等贝类中检测到麻痹性贝毒(PST)的新型低毒代谢物M1-M4。但已知产毒甲藻均不产生M1-M4,说明该衍生物可能是贝类解毒的次级代谢产物。从其化学结构来看,M1-M4的形成很可能与贝类氧化酶系 、磺基转移酶等催化的生物转化反应有关。PST作为一大类水溶性的贝类毒素,其成分复杂,且具有α和β差向异构体,为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提出了巨大挑战。传统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为柱前离线衍生或柱后在线衍生的荧光检测法,尽管该方法已通过美国职业分析化学师协会(AOAC)的认证,但由于 PST 新型代谢物经衍生后仍然不具有荧光信号,故无法检测这类代谢产物。应用亲水交互作用色谱柱(HILIC)和三级串联四极杆质谱分析 PST 的方法,是目前开展该项研究工作的唯一可靠的方法。另外,贝类样品的基质成分比较复杂,质谱检测过程中容易产生基质效应。因此,项目执行过程中,应用 C18 填料与贝类组织混合,建立了固相基质分散技术(MSPD)提贝类样品 PST 毒素。该方法能够较好地降低贝类基质效应,同时最大程度上避免了PST成分之间的转化。鉴于我国养殖虾夷扇贝中曾多次检出PST,且申请人在该类样品中也检出M1-M4,故开展贝类解毒的生物转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通过室内模拟贝类摄食累积PST的食物链、贝类组织与PST标准毒素的混合培养,应用LC-MS/MS系统分析PST在贝类组织中的生物转化,比较贝类累积PST前后体内活性氧环境、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并检测组织培养实验中磺基转移酶、谷胱甘肽还原酶的催化活性,以期阐明M1-M4产生的生物转化机制及控制因素。本研究成果可为开发PST快速脱毒技术或解毒剂提供参考,提高保障水产品安全和保护人类健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