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项目研发了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三联口服疫苗的制备工艺,提出了使用方法,采用抗体凝集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抗体水平以及测定免疫保护率等方法对牙鲆和大菱鲆进行了免疫效果评价,免疫效果较好,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以β-葡聚糖、大黄、黄芩、黄柏、穿心莲、维生素C磷酸酯和维生素B2为主要成分,制备了针对室内设施集约化主要养殖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复合制剂并提出了具体使用方法,通过测定使用免疫制剂前后鱼体内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相关指标来评价效果,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防控技术进行集成,并进行了示范和推广应用。撰写了《设施集约化主要养殖鱼类重大疾病免疫防控技术手册》,累计发放200册;技术示范规模52500m2,推广规模63300 m2,累计示范推广115800 m2,辐射15个养殖场。 项目主要创新点:第一、提出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三联口服疫苗的制备工艺,既可有效保护疫苗在胃液中不被消化,又使疫苗在肠道中迅速释放,与后肠黏膜充分接触,产生免疫反应,获得高效免疫效果,解决了直接口服给药免疫效果差的问题,国内外未将相关报道。第二、提出了针对室内设施集约化主要养殖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复合制剂的配方及使用方法。主要成分:β-葡聚糖、大黄、黄芩、黄柏、穿心莲、维生素C磷酸酯和维生素B2,载体为次粉,配方与现有报道差异较大。该非特异性免疫制剂适合室内养殖鲆鲽类及观赏鱼,可有效提高抗病力、抗应激能力,以及降低发病率。第三、建立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防控集成技术,克服了使用单一技术存在的局限性及缺点,减少技术的副作用,提高技术的疾病综合防控作用。项目实施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了项目研发成果的应用价值。天津地区设施集约化养殖免疫防控技术普及率由原来的5%提高到15%以上,从业者者素质明显提高,掌握了免疫防控技术的使用方法。降低主要养殖鱼类重大疾病的发病率,3家示范基地发病率低于22%,技术辐射区低于33%;提高了主要养殖鱼类成活率,示范场高于85%,技术辐射区高于80%。直接减少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1160.16万元以上,新增利润900.19万元,进而带动都市型水产养殖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技术的普及率及从业者素质,减少了消毒剂和抗生素的使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市民吃上安全、绿色、无污染的牙鲆、大菱鲆和半滑舌鳎等设施集约化主要养殖的珍贵鱼类。因此,本项目研究成本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和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