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课题来源与背景: 本课题“甘肃省小杂粮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来源于甘肃省科技厅省级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立项编号:18ZD2NA008,项目到位经费15万元整。 大豆是重要的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和油料作物,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大豆生产除了受育种技术、物力投资等因素的制约外,干旱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首要因素,因此发掘抗旱种质、培育抗旱品种显得尤为重要。甘肃大豆种植面积约120万亩,主要分布在雨养农业区,干旱灾害在不同生育时期常有发生,导致产量低而不稳、品质下降。 2.研究目的与意义: 加强大豆新种选育,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在我省大豆主产区种植的广适、丰产、抗逆性强的大豆新品种,对提升我省大豆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种植面积、调整产业结构有重要现实意义。 大豆新品种陇中黄605(代号GZ13-632-13)是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中品03-5179为母本、中黄30为父本联合选育的丰产、抗旱大豆新品系。 3.主要论点与论据: 陇中黄605(代号GZ13-632-13),2008-2009年在北京、海南获得F0-F1种子,2010-2012年在北京、海南摘荚获得F2-F4种子,2013-2014年在会宁选择丰产单株F5和稳定株系F6(系号GZ13-632-13),2015-2017年完成了产量鉴定和品比试验,2018-2019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2019年参加黄淮海地区多点鉴定试验。在区域试验及多点鉴定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丰产、稳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2019-2020年完成了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具备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2020年参加甘肃省大豆生产试验,并对其抗病性、品质性状进行了鉴定测试。 特征特性:春播平均生育期136 d,较对照陇豆2号早熟3 d,株高83.8 cm,主茎17.4节,有效分枝3.1个,单株有效荚数54.2个,单株粒重20.5 g,百粒重21.4 g。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叶圆形、绿色,紫花、棕毛、籽粒扁圆形,种皮黄色,光泽微,黑脐。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陇中黄605籽粒粗蛋白含量40.5%,粗脂肪含量20.85%。 栽培要点:陇中黄605适宜春播和夏播,春播播期4月下旬-5月上旬,夏播播期6月下旬;建议密度为18~20万株/hm2,穴播条播均可;播前结合整地施优质有机肥2000kg/亩,施磷酸二氢铵10.0-15.0kg/亩,结合灌水在初花期追施尿素5.0-8.0kg/亩。出苗后及时中耕除草,加强田间管理。在落叶达90%及时收获,过早、过晚均会影响品种产量和品质。 适宜范围:适宜在我省陇东、天水、沿黄灌区、河西灌区春播,陇南地区夏播。 4.创见与创新 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鉴定,陇中黄605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和SC7均表现为抗病。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籽粒粗蛋白含量40.5%,粗脂肪含量20.85%。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鉴定,陇中黄605对灰斑病1号和7号混合小种抗性表现为中抗。 5.社会经济效益 2018 -2019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2年平均亩产202.58 kg,较对照陇豆2号增产17.90%。其中,2018年平均亩产212.70 kg,较对照陇豆2号增产16.34%(极显著);2019年平均亩产192.46 kg,较对照陇豆2号增产9.41%。2019年参加黄淮海地区多点鉴定试验,平均亩产224.14 kg,较对照汾豆78增产13.84%,居16个参试品种第1位。2020年参加完成了4点次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亩产197.21kg,较对照陇豆2号增产16.05%,居第1位。 6.历年获奖情况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