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该项目采用野外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系统调查了环带锦斑蛾的生物学特性,揭示了该虫复杂的生活史现象及其分散繁殖的对策和意义。在室内采用24-h和非24-h循环的光周期反应,24-h和非24-h循环的夜间干扰试验,共鸣试验和Bünsow 试验,不同的光-暗循环数,不同的温度处理等一系列的方法分层次、多角度、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该虫滞育控制的光周期时间的测量特性,分别探明了:(1)该虫以中龄幼虫越冬的滞育是由秋季短日照诱导的,而以预蛹在茧内越夏的滞育主要是由遗传决定;(2) 该虫滞育控制的光周期钟是一个长夜测量的沙漏计时器;(3) 暗期的高温对滞育的诱导有决定性的影响;(4)该虫光周期的计数器既能累积长夜也能累积短夜,但累积方式不一样,长夜循环和短夜循环的累积是基于不同的机制;(5)该虫的夏季滞育需要短日照或秋季逐渐缩短的日长的刺激,才能成功地解除滞育;夏季滞育可作为一种“分散适应”对策来应对自然界不可预测的不利环境条件带来的种群损失,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反馈机制来同步该虫秋季的羽化;(6)该虫暗期干扰抑制的效果取决于所干扰的光周期、光脉冲的长度和光脉冲落入的位点,其滞育诱导的暗期干扰反应是基于临界暗长的时间测量。上述研究成果丰富了人们对昆虫滞育内在规律的认识,也为阐明和分析昆虫光周期钟和计数器的结构和机制提供新的佐证和基础性资料;并为该领域的深入探索提出了新的思路。 本项成果有9篇学术论文组成,在这些论文中,有6篇论文发表在SCI源国际重要英文学术刊物上,其中有4篇发表在昆虫学领域顶级SCI源刊物“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上,论文获得了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另有2篇发表在国家一级学术期刊《昆虫学报》上。还有1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昆虫知识》上。 由于我们在环带锦斑蛾滞育控制的光周期时间测量特性研究上所做出的贡献,项目主持人被特邀参加2000年在奥地利Innsbruck举行的“第七届斑蛾科国际专题研讨会”和2003年在德国Dresden举行的“第八届斑蛾科国际专题研讨会”,被特邀参加2001年在捷克Budějovice科学院昆虫研究所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昆虫光周期和节律性专题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