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一、立项背景 母猪是猪场主要的生产资料,猪场经营的好坏取决于母猪的繁殖性能。我国母猪繁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饲料营养、饲养管理、配种分娩、疾病防控、环境控制等,是制约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目前,改善母猪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很多,但营养方案尚少。营养策略适宜,可以大幅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对促进养猪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立项目的 我国一直都是生猪喂养的大国,每年猪肉消耗量高达5600多万吨,市场需求量大。公司针对本项目查阅了大量相关的研究资料,基于行业及区域环境开展实地调研,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技术,结合科学饲喂程序,达到大幅度提高活产仔数以及哺乳仔猪成活率,提高断奶窝重等目的。 三、项目研究路线及内容 本项目技术研究路线为通过优化母猪料配方、选择科学化的饲喂方法以及强化技术,获得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技术方案,经规模化猪场实验后开展推广应用,最终达到改善母猪便秘情况、提高产仔数、增加断奶窝重、提高发情率等目的。 1、组合纤维原料,改善母猪便秘情况 2、控制麸皮用量,降低霉菌毒素含量 3、应用功能性原料添加剂,提高母猪采食量 4、稳定消化能,提高断奶窝重 5、优化妊娠母猪饲喂方法,增加健仔数 6、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泌乳能力 四、产品性能指标 (一)妊娠母猪料 1、妊娠母猪饲料中呕吐毒素含量低于0.5ppm,赤霉烯酮含量低于0.25ppm; 2、粗纤维含量达7%以上; 3、饲料中不含镁盐; 4、母猪肠道菌群平衡,粪便蓬松,无便秘现象; (二)哺乳母猪料 1、哺乳净能设计值2650kcal/kg以上; 2、饲料粗蛋白含量达17%; 3、21天断奶窝重70kg以上; 4、母猪采食量大(可达7.5kg/天),掉膘少,奶水好; 5、断奶后第3天就开始发情,断奶后一周发情率在90%以上; 五、成果的创新性 1、采用科学化的饲喂程序,控制经产母猪妊娠期间的饲喂量,提高产仔数和养殖企业产能,降低养殖成本。母猪妊娠1-7天期间,饲喂量为1.4kg/天;母猪妊娠8-30天期间,饲喂量为2.2kg/天;母猪妊娠31-85天期间,饲喂量为2.4kg/天;母猪妊娠86天至生产期间,饲喂量为3.3kg/天。 2、母猪饲料中添加精油(肉桂醛与百里香酚),维持母猪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母猪在哺乳期的采食量。 3、降低麸皮的用量或不用麸皮,使用多种纤维原料将妊娠母猪饲料中呕吐毒素控制在0.5ppm以内,赤霉烯酮控制在0.25ppm以内,有效避免呕吐毒素和赤霉烯酮对妊娠母猪的危害。 4、妊娠母猪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达7%以上,通过不同纤维原料的合理组合,平衡母猪料产品中可发酵纤维与不可发酵纤维的含量,母猪粪便形状为松散的块状,便秘情况减少,母猪采食量增加。 5、饲料配方中不添加镁盐,不仅保障母猪健康,而且环保。 6、哺乳净能设计值2650kcal/kg以上,原料中使用蒸汽鱼粉提高了蛋白品质且粗蛋白含量达17%。 7、背膘和产奶强化技术的应用,强化母猪泌乳。 六、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前景 (一)项目前景 我国一直都是生猪喂养的大国,在去年近7亿头猪出栏,猪肉消耗量高达5600多万吨,随着非瘟带来的影响,如今的生猪产量大跌,在7月份生猪存栏量、繁育母猪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2%、31.9%。在一连串的因素影响下,猪价大涨,但实际上大多数养猪的农民、企业都是亏损的。影响生猪产量及企业饲养成本的因素较多,究其根本原因,取决于母猪的繁殖性能。我国母猪繁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饲料营养、饲养管理、配种分娩、痊病防控、环境控制等,是制约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通过本项目实施,可改善行业研究现状,实现资源集中所产生的大规模集聚效应,大幅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行业发展,市场前景较好。 (二)推广应用的范围 本项目前期将在成都市内开展试验性应用与推广,针对用户使用情况加以改进和优化。项目成熟后将把推广范围扩展到四川乃至国内其他省市。 七、经济社会效益 项目成熟后,预计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个以上,母猪年出栏20000头以上。年销售哺乳母猪料1万吨,销售收入实现3500万RMB;年销售妊娠母猪料1.2万吨,销售收入实现3500万RMB。形成产业集群示范效应,带动饲养企业实现增收,促进养猪业的发展。 八、存在的问题 1、由于行业研究相对薄弱,针对本项目产品还未形成规范化标准,理论知识比较浅层次。 2、技术力量的积累不足,核心技术及产品性能有待优化。 3、客户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较慢,在投入使用之前需进行大量的对比和试验,将影响产品的推广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