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一、夹江石斛为兰科石斛属植物的茎。性味:甘、淡、微寒。归经:入肺、胃、肾经。功效:益胃生津、滋阴除热。用于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热不退、阴伤目暗、胃阴不足、食少干呕、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筋骨痿软、骨中久冷、益智定志、强阴益精、补肾之功效。该课题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学科领域和石斛产业化基地建设。 二、课题组对夹江石斛进行了植物学分类研究,发表了四川石斛一新种,即夹江石斛文献。DendrobiumJiajiangense Z.Y.Zhu.S.J.Zhu et H.B.Wang,sp.nov. 三、课题组根据野生夹江石斛生长于岩石石缝处,并有苔藓植物伴生,长势较好的特点,选择了含水量高的夹沙石为附主,在歇马乡杨山村海拔600米、750米、900米、1200米的地带,进行人工砌石梯、石地,开展了夹江石斛仿野生栽培研究,(窝、行距0.35米×0.35米×高0.33米)为夹江石斛正常生长创造条件。 四、课题组发现夹江石斛开花结子少,种子粒细,不易播种育苗。选择了在10月-次年4月,经反复优选健壮夹江石斛老蔸、二年生茎、高芽,进行分蔸、扦插、压条、剪高芽,采用无性繁育技术培育种苗,(栽培基质:用荒山夹沙土30%与牛粪70%加水拌稀泥作为栽培基质)栽植到人工石梯、石地的石缝中,栽苗后做好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使发苗率高达年3-6苗/茎,亩产量达100公斤以上。选育出高产、优质、高抗病的石斛属种质资源,并通过省级林木良种认定(编号:R-WTS-DJ-101-2010) 五、为确保课题质量,已委托了乐山市土肥测试中心对夹江县石斛主产区土壤、水、空气进行了测试检验,土壤检测结果为:镉0.30mg/kg、砷3.00mg/kg、铅14.9mg/kg、铬64.3mg/kg、汞0.007mg/kg、铜19.4mg/kg;水质检测结果:砷0.0004 mg/L、铅(未检出)、镉(未检出)、六价铬(未检出)、汞(未检出)、氟化物0.3 mg/L、氯化物8 mg/L、氰化物(未检出)、化学需氧量(未检出)、石油类(未检出)、PH植7.5;空气监测结果:二氧化硫测试值0.04 mg/m3、二氧化氮0.01 mg/m3、氟化物2 mg/m3、总悬浮颗粒物0.12 mg/m;气候条件:年日照时数合计938.6小时,年平均温度15.7℃,年平均相对湿度73%,年最低相对湿度15%,年降雨量1010.7毫米。无霜期307天 六、课题组对夹江石斛采收加工进行了研究,每年的10月到次年4月为夹江石斛生长休眠期,在此期间采收二年生茎,有效成分含量高。经测试毛兰素含量达0.11%。 七、夹江石斛仿野生贴石栽培种植成本,每亩种植成本为4.56万元,亩产量100公斤;国内外采用大棚栽培铁皮石斛成本为19.5万元,亩产量60公斤,毛兰素含量0.0003%。两项技术相比,仿野生贴石栽培技术具有栽培技术简单易掌握、投资小、易形成规模化生产。 八、课题组研究发现,人工仿野生贴石栽培技术具有保水、保土、治理水土流失的功能,一次栽种受益达20年,不再重复生产,不与林业生产和粮食生产争地。 九、课题组发现夹江石斛新种,进行分类研究(DendrobiumJiajiangense)。开展了夹江石斛良种选育,并通过了省级林木良种认定,对我国石斛属基原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及开发利用具有很高价值,本课题具有创造性。 十、课题组首次开展了仿野生贴石、石缝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提出对夹江石斛选种、繁育、附主选择、栽培方法、田间管理等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年亩产量达100公斤以上。建立了资源保护圃100亩,推广种植了夹江石斛4000亩,年产值1.2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实现了濒危石斛资源的保护和永久可持续利用,该项技术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