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一、项目来源: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花生高产增效安全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0222)”。 二、应用领域与技术原理 应用领域:农业。 技术原理: (一)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技术是延长花生生育期、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度、防除杂草、提高田间保苗率、增产增收、经济有效的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二)优良品种是花生高产增效的基础。引进、筛选综合性状好、抗病性强、产量潜力较高的优良品种,调整种植密度,科学合理施肥技术 ,充分发掘花生品种增产潜力,达到高产增效。 (三)充分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化控作用,控制花生徒长,防止花生早衰及叶部病害,保护功能叶片,延长功能叶片寿命,提高光合效率,提高花生产量。 三、性能指标: 任务书规定的任务指标: (一)研究提出吉林省花生高产增效安全综合栽培技术模式1套,形成操作规程,实现高产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定量化、标准化; (二)核心示范区0.67公顷,单产3500公斤/公顷; (三)建立辐射示范区 6.7公顷,单产3000公斤/公顷; (四)大面积应用提高单产10%以上; (五)公开发表论文2篇以上。 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 (一)通过对花生群体结构、优化施肥和化控技术的研究,构建出以“精细整地、优化品种结构、地膜覆盖、大垄双行密植、应用化控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为核心技术的“花生高产增效安全综合栽培技术规程”。该技术规程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 (二)实测0.7公顷,单产4428公斤/公顷,超额完成任务。 (三)2010~2011年示范应用10公顷,平均单产4216.5公斤/公顷,平均增产率达到40.56%,超额完成任务。 (四)公开发表论文5篇,出版著作1部,超额完成任务。 四、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本研究成果技术: (一)高产适宜品种筛选优化与应用:应用AMMI模型择优选择品种,明确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二)高产高效群体结构研究:通过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五个不同密度水平,得出产量>4500公斤/公顷的密度范围是:10.77~14.73万穴/公顷。 (三)优化平衡施肥技术研究:通过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五个不同施肥水平,得出产量>4500公斤/公顷的施肥数量为:尿素 97.8~142.2公斤/公顷,普钙70.42~92.96公斤/公顷,硫酸钾 160.65~219.3公斤/公顷。 (四)化学调控防病抗早衰技术研究:明确了壮饱安的应用效果和应用浓度及应用时间。 (五)花生高产增效安全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及示范推广应用。 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一)国内开展花生品种选择、评价等方面研究较多,但没有应用AMMI模型研究报道。 (二)国内外开展花生密度水平、施肥水平研究较多,但利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密度与肥料相关性的研究报道在花生栽培研究上没有报道。 (三)花生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国内研究报道较多,但在东北高纬度地区尚没有在花生上应用的研究报道。 (四)东北尤其是吉林省高纬度地区首次。 五、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一)利用AMMI模型筛选、分析花生品种稳定性和地区适应性,明确了基因型、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产量的影响,为较好的选用品种、延长品种使用寿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阐明了花生密度与施肥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首次利用大垄双行(90厘米)种植方式,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三)率先在吉林省高纬度地区提出使用壮饱安调控花生生长,明确了花生结荚初期或植株高35厘米时使用300克/公顷壮饱安的技术标准。 (四)发表相关论文5篇,出版著作1部。项目示范应用10公顷,增加效益77850.7元。 六、作用意义 项目新技术在花生产区示范应用 10公顷,荚果平均产量4216.5公斤/公顷,公顷增收荚果1216.5公斤,公顷增加纯收入7785.6元。 本项目技术成果是一个农业科技化、产业化和商品化成果 ,它不仅带动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会对种植业、食品加工业、商贸出口等均会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带来重大的社会效益。项目技术成果可辐射推广到东北花生主产区,调整与优化农业种植业结构,带动千家万户农民从事花生种植,增加农民收入;项目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可延长花生产业链,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解决与安置一批城镇职工再就业或安置待业人员就业,为社会创造财富;项目技术成果的商品化,每年为国家交纳税金,为地方财政增加税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