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该成果围绕桉树(尾叶桉、巨尾桉和蓝桉)纸浆材优化栽培模式深入开展配方施肥、造林密度、多项组合栽培措施、桉树生长和收获模型等项目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华南地区的优化栽培模式。研究并首次提出了适合上述三种桉树的不同区域优化配方元素施肥,提出了产量高、抗风力强的造林密度,编制了立地指数表,研制出了三种桉树在立地指数、造林密度和整地3因子之间的22种优化栽培模式。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4年生尾叶桉的年平均生长量达35.5m^3/hm^2,内部收益率为31.5%;4年生巨尾桉的年平均生长量达37.3m^3/hm^2,内部收益率为32.3%;4年生蓝桉的年平均生长量达27.4m^3/hm^2,内部收益率为28.9%;中期施肥技术,最高可增产增收150%。 应用推广情况:该成果的部分技术已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区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桉树产量,促进了桉树的发展,在带动荒山荒地开发和人员就业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如:广东尾叶桉的年生长量已提高10m^3/hm^2,每年可增产42万立方米的蓄积,合新增新值1.4亿元,一般林地每年可增收3330元/hm^2;云南蓝的年生长量也提高6m^3/hm^2,折合新增产值8000万元。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抗风性与桉树初植密度的相关性:造林密度与抗风性能有关,密度越大,抗风性能越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全新的领域。 2.木材材性与造林密度的关系:桉树的造林密度也影响木材材性,对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和宽度影响不显著,对纤维丝角、抗弯强度等影响显著。 3.中期施肥:桉树施基肥的效果研究较多,作用已经受到肯定;但桉树生长期(3a)追肥却没有研究过。本项目针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研究,结果效果显著,最高可增产150%;施肥影响木材材性,施肥使木材基本密度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4.生长与收获模型:引进了立地、造林密度、林龄等要素建立生长和收获模型;选用对竞增较敏感的林分平均直径为直接模拟对象,按林分年龄及造林密度大小,分个体生长及群体生长;通过将优势木作为独立变量引入其它相关模型的途径来体现立地效应及生长的年变化;以平均直径为基础来恢复结构参数,从而得到大小不同林木株数分布信息,结合标准树高模型,完成林分的生长与收获动态模型。 5.优化栽培模式:在树种、立地指数、造林密度和整地4因子之间进行优化栽培模式研究,最后选择出3个树种的22个优化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