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品种白粳1号”是2003年由白城市科技局主持立题的计划项目,经白城农业科学院水稻所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于2005年末完成了项目要求的全部内容和计划指标,并于2006年1月通过了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的审定。成果选育的白粳1号是以优质品种五优1号为母本,抗病性、耐盐碱性较好的品种藤系13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杂交后代通过温室或海南加代,后代系谱法选育而成。品种原代号:白122。品种特点:生育期131天,需≥10℃积温2650℃,属中早熟类型品种。平均株高100.0厘米,株型紧凑,茎秆坚韧抗倒伏。平均穗粒数116.3粒,结实率90%以上,分蘖力强,平均穴穗数27.2穗,千粒重24.4克。谷粒长形,长宽比为2.2,无芒,颖壳黄色。两年省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 7961.3 公斤,比对照长白9号增产3.1%。耐盐碱、耐低温、抗逆性强,抗稻瘟病性能强。糙米率高达82.3%,精米率达76.3%。稻米品质优良,达国家一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适应区域:适于吉林省白城、松原、通化、延边、吉林东部等中早熟稻作区种植。品种主要优点:优质、耐盐碱、抗病、分蘖力强,抗倒伏、适应性广。水稻新品种白粳1号经各级各类试验示范,表现出高产、优质、抗病、耐盐碱、适应性广等特点,它的育成及推广将对我省中早熟稻区品种更新,提高该稻区优质稻米的市场竞争力,对农业增产及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项目研究以来已累计推广面积2.5万公顷,增加社会效益1467.0万元。预计该品种近3~5年内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平均每年推广种植2万公顷,三年累计可推广种植6万公顷左右,增加优质稻谷1853.23万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521.14万元(每公斤稻谷按1.90元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