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肠杆菌科细菌引起感染的终极用药屏障。随着其临床应用的增加,其耐药菌株的报道也越来越多。 本研究目的为通过对濮阳地区某三甲医院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监测,筛检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菌株,并对其菌株来源的病历收集分析,了解其分布,分析可能存在的临床传播途径、感染危险因素。同时设计实验对分离出的耐药菌株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临床感染控制工作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成果: 1.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6株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证实在濮阳地区存在CRE菌株,濮阳地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耐药率为0.44﹪,低于全国耐药监测网络2010年的统计结果6﹪,说明濮阳地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敏感性较高,但对以出现的耐药菌株应提起重视,加强监控。 2.对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来源的病历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菌株多来自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和神经内科病房,均为院内感染,提示濮阳地区检出的CRE菌株,非由外来菌株的传入,而是在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筛选压力下自然产生,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内科病房的环境中可能存在CRE耐药菌株的定植,感控工作应加强,做好感染耐药菌株患者的隔离,环境卫生的消毒、操作人员洗手等相关工作控制该菌的流行。CRE感染病人为抵抗力力较弱的老年、儿童病患,多有侵入性操作史,这些因素可能为耐药菌株的定植及致病相关,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研究证实。 3.对分离出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菌株的耐药机制研究表明,濮阳地区存在的CRE菌株的耐药机理为: (1)大肠埃希菌e170为IPM4型金属碳青霉烯酶的存在,特异性水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导致其临床抗感染治疗失败。 (2)特异性水解酶ESBLs和AmpC酶存在,联合膜蛋白ompC表达缺失是濮阳地区出现的碳青霉烯耐药产气肠杆菌菌株对该类抗菌药物耐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