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2001年起,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盆地丘陵低山区发展麻竹70万亩,由于技术缺乏,麻竹经营粗放,产量低,效益差。针对麻竹经营中出现的问题,2007年四川省林业厅将麻竹无公害高产经营技术列为四川省林业科技“先导计划”重点创新研究项目进行研究与示范。 本成果涉及森林生态、植物生理、土壤、森林培育等学科,研究遵循土壤水分平衡、植物养分平衡、植物光合效应等基础理论和原理,采用调查研究与分析评价结合、对比试验与统计分析结合、技术集成与技术示范结合的方法进行试验研究与示范。在对主栽区域麻竹适应性、产地环境质量和发笋特性进行全面调查、评价、研究基础上,开展了麻竹竹林结构调控、林地土壤管理、节水保墒促笋、无公害配方施肥和无公害病虫害防治等经营技术研究,通过技术的集成开展规模化示范,大大提高了麻竹产量和麻竹种植的经济效益。应用该成果,中等立地条件下麻竹鲜笋产量可达2.5t/亩以上,较常规经营的麻竹林增产160%以上,麻竹林笋、材、叶综合产值可达2000元/亩以上,经济增收240%以上。 本技术成果提出的节水保墒促笋、紫色土施肥配方、母竹留蓄竹株—竹龄结构、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鲜食笋及加工笋采收适宜高径比指标等研究及其形成的配套技术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研究水平和示范效果达国内领先。 该技术经济适用,可操作性强,4年示范推广证实,施肥及病虫害防治能确保产品无公害,因此该技术成熟、应用安全,可广泛应用于四川盆地麻竹种植区,同时本成果的关键技术也可在全省1000余万亩竹产业基地建设中大规模推广应用。 2008年起,该成果在内江、自贡两市推广面积达27万亩以上,至2010年,累计实现新增产值39154万元,新增利税29828万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民传统经营习惯对该技术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麻竹的科技投入,加强成果应用的宣传,开展技术培训和多点示范,将技术送到竹农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