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课题来源与背景 课题根据福建省松墨天牛危害的实际情况与前期研究基础,在福建省林业厅的立项资助下开展研究。 2.研究任务、指标及完成情况 2.1开展了室内利用松墨天牛幼虫和蛹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技术的研究。人工繁殖和引进管氏肿腿蜂共138万头。研究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的生长、发育等对温度、湿度和寄主等生长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适宜相对湿度范围为60﹪~80﹪。管氏肿腿蜂的发育速度与温度呈正比。在28℃、相对湿度70﹪、虫蜂比1∶3的条件下,管氏肿腿蜂发育历期较短,为24d,且子代蜂发育较好,寄生成功率达70﹪,单管最高出蜂量为143头,平均单管出蜂量为84.4头,平均每雌产蜂量为28.14头,雌雄比例为16∶1。 2.2开展了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技术的研究。在厦门进行林间放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林间放蜂方法以每株放蜂法和隔株放蜂法为优,校正寄生率分别达31.27﹪和30.99﹪,明显高于中心放蜂法的11.36﹪;最佳放蜂时间为6~7月份,此时林间温度在27℃左右,适于管氏肿腿蜂活动,也是天牛幼龄期,易于被寄生的阶段;放蜂密度以虫蜂比1∶3为宜。在林间小区试验的基础上,2007年7月5~6日,在厦门岛内的狐尾山和虎仔山,以666头·亩-1的放蜂密度进行林间较大面积(2070亩)示范推广防治松墨天牛,共释放138万头管氏肿腿蜂。在松墨天牛虫口密度比较高的人工诱木上,校正寄生率分别达40.7﹪ 、37.9﹪,说明了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是较切实可行的。 3.撰写发表论文3篇。 3.1应用松墨天牛繁殖管氏肿腿蜂技术的研究,2007年刊登在《武夷科学》; 3.2应用管氏肿腿蜂林间防治松墨天牛,2008年刊登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第6期; 3.3利用松墨天牛早期监测松材线虫病的研究,获2009年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当年刊登在在《武夷科学》。 4.推广应用与社会、经济效益 松墨天牛已成为当前危害福建省松林的主要蛀干害虫,同时又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松林资源的保护不仅关系到造林绿化成果的巩固,还关系到林产工业的生存与发展。开展管氏肿腿蜂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技术研究可为我省松墨天牛等蛀干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管氏肿腿蜂在田间自然扩散、定居、繁殖,将有效地控制松墨天牛等蛀干害虫的蔓延和发展,降低松墨天牛等蛀干害虫的虫口密度,并有效阻止松材线虫病的传播,能够起到持续控灾减灾的作用,保护我省造林面积约占50﹪的5400万亩的马尾松林,以及各地市不同面积栽培的易感病湿地松、火炬松、黑松林分等,将产生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