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近年我国沿海有毒赤潮频繁暴发,藻毒素污染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和贝类食用安全。诸多经济贝类中频繁检出腹泻性贝毒(DSP)及PTX、YTX等脂溶性毒素。2011年5月,浙江宁波和福建宁德等地暴发大规模DSP中毒事件,在肇事贻贝中检出高浓度OA、DTX1及其酯化物,及部分PTX组毒素。课题以此次中毒事件为研究背景,通过东海海域鳍藻种类的鉴定与种群密度的调查,选择典型的贻贝养殖海区采集单细胞鳍藻样品进行毒素分析,结合定期采集的贝类样品的毒素分析结果,初步判断东海贝类养殖区脂溶性毒素的来源和肇事藻种。为了能够充分调查有毒鳍藻和贝类样品脂溶性毒素的组分,建立了LC-MS/MS 同步分析九种不同脂溶性毒素的方法。以 Luna C18 色谱柱(50×2mm)为分离柱,采用含有甲酸铵的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选择阳离子模式检测GYM、SPX1、PTX2、OA、DTX1、AZA1、AZA2 和 AZA3,在 6.5 min 时切换为阴离子模式检测 YTX 毒素,每种毒素成分均采用三个变迁离子进行定性。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项工作总体上比较顺利,但也存在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由于项目为小额的探索类项目,野外出海采样的费用明显不足,如果不能搭载基金委的公共航次,野外大面调查的工作难以开展。因此,该项目中原订的鳍藻种群密度的大面调查就因未能搭载公共航次而取消。另外,鳍藻密度受天气、水温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不是每次野外采样就能采集到鳍藻细胞。如本项目执行过程中在舟山近海安排了三次采样,只有一次采集到了鳍藻细胞。同时,鳍藻细胞的挑取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需要克服野外样品保存条件差的困难,加班加点进行分析。本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东海海域有毒赤潮藻种的监测提供依据,对保护人类健康和保障贝类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