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课题来源与背景:我院是重庆市财政全额拨款公益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承担蚕业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开展蚕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及培训,提供蚕桑种质资源保护、蚕桑技术指导、良种繁育、蚕种冷藏、浸酸、浴消等服务,同时还担负着重庆市“十百千万”优质蚕茧产业化工程、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重庆市农村“效益农业”计划、及我市蚕桑国内行业带头和对外农业科研技术交流的重大任务。 为加快茧丝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有效提升我市茧丝绸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关于印发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企[2014]36号、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关于做好2014年度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国茧协办函[2014]09号和重庆市外经贸委、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做好2014年度国家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渝外经贸委发[2014]49号)文件,我院承担的《重庆市果桑栽培管理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利用我院果桑品种、结合引进目前大面积使用果桑品种,采用枝条双面嫁接和冬季简易技术,通过轮换移栽和成林叶用桑园改造,并对果桑园区道路进行改造,建成果桑栽培管理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园;同时对果桑养型形式、剪伐方式、肥水管理、叶用桑园快速改造为果桑园、病虫害防控等系统研究。 建立果桑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园、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比较试验园15亩;建成观光农业—果桑产业化及体验式观光园区40亩;果桑观光采摘园区便道建设1500米,果桑观光采摘园区围栏建设1000米;初步形成不同果桑品种成分及感官品质分析数据、废弃桑园快速改造果桑园技术、果桑栽培管理配套技术、果桑体验式观光运行模式管理办法各一套。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该项研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对果桑培肥管理、栽植方式、剪伐方式等影响桑椹产量和品质的果桑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果桑栽培管理配套技术,初步解决了果桑产业化发展技术瓶颈问题。并对不同果桑品种进行了成分、感官品质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不同用途果桑进行了初步筛选,在全国率先研发了“桑枝条双面嫁接技术”,解决了桑树不能全年嫁接的问题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应范围和安全性:果桑栽培管理配套技术及桑枝条双面嫁接技术基本完全成熟,适用范围主要针对重庆、四川等高温多湿地区果桑栽植业主。目前,两项技术已在重庆、四川等地果桑栽植业主大面积达到使用推广,我院已与重庆天府果桑业主、四川达州市达州区政府等地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该项技术已为果桑栽植户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不存在任何风险。 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项技术已在重庆、四川等地果桑栽植业主大面积使用,如:重庆硕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从2014年5月-2015年6月使用一年,2015年所在果桑较收如2014年翻了9倍,2015年四川达州市达州区农业观光园利用该项技术已繁育果桑园250亩左右,2016年可以正式投产。通过近一年使用,还需解决问题:主要存在丰产不一定丰收及桑椹后加工技术还不完善,主要原因:挂果期较短、采果主要人工采摘用工集中,采摘劳动力组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