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课题来源与背景 1.1 课题来源 本课题由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财政厅资助完成。 1.2 研究背景 项目针对我国奶牛乳房炎病率居高不下,抗生素治疗存在药物残留及病原菌耐药性,传统乳房炎疫苗存在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开展了奶牛乳房炎荚膜多糖蛋白结合新型疫苗的研究。 2、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迅猛,但我国奶牛的平均生产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与奶牛的品种、饲养条件、饲养过程中的投入等因素有关外,奶牛疾病特别是奶牛乳房炎是其最主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奶牛患隐性乳房炎后每天奶产量可减少10%-15%。目前,全世界约有2.2亿头奶牛,其中约有1/3的奶牛患有各种类型乳房炎,每年因乳房炎造成的损失高达350亿美元,仅美国的损失就达20亿美元。我国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很高,据报道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为33.41%(9.7%~55.6%),隐性乳房炎平均头阳性率为73.91%。由于乳房炎发病率高,致使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乳房炎病原菌耐药性增加,乳中抗生素残留严重超标,给人们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乳房炎已成为制约我国奶牛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该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因其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致病菌又相当复杂,仅仅依靠药物治疗很难对其进行有效且全面的控制。因此,研制有效的疫苗预防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提高牛奶的产量和质量,已成为国内外发展奶牛业需要解决的的焦点问题。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种类繁多,常见的约有20余种,但主要以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主,其中由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引起的乳房炎约占总致病菌的70%-80%。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乳房炎疫苗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金葡菌和链球菌苗方面,但由于奶牛乳房炎免疫预防有其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如病原菌抗原性复杂、免疫原性较弱和“血-乳”屏障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因此,要研制出令人非常满意的疫苗,必需应用先进的免疫学技术和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先后研制出乳房炎灭活多联苗,但普遍存在免疫效果不理想(保护率只有40%-50%),免疫持续期较短(4个月)等缺陷。因此,急需改进提高。进一步控制乳房炎的疫苗,将是免疫原性高而毒副作用弱的高效佐剂苗及亚单位苗。该项研究,以我们筛选出的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的优势血清型及毒力强的菌株作为制苗菌株,采用现代工艺,研究发酵生产条件,从发酵液中提取链球菌荚膜多糖,并通过化学偶联方法与载体蛋白结合,研制出奶牛乳房炎荚膜多糖-蛋白结合苗,并进行多联苗中试及大规模临床应用。填补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该项研究对推动我国奶牛业上一个新台阶,使我国奶牛业的发展由数量的扩张转移到数量、质量、效益同时发展的良性轨道上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优质绿色牛奶,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3、主要论点与论据 奶牛乳房炎是一种常见高发病,严重影响奶牛业的发展,由于抗生素治疗存在药物残留和病原菌易产生耐药性的问题,而传统乳房炎灭活疫苗存在免疫原性差,效果不太理想等缺陷,因此,开展奶牛乳房炎荚膜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研究对提高奶牛乳房炎免疫效果,降低乳房炎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4、创见与创新 本项研究筛选出了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优化培养基;建立了荚膜多糖与蛋白质载体的偶联技术,建立了链球菌荚膜多糖生产工艺流程,研制出了奶牛乳房炎荚膜多糖蛋白结合疫苗。为进一步提高奶牛乳房炎疫苗免疫效果奠定了基础。 5、社会经济效益与存在的问题 5.1 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有成乳牛1300万头左右,各种类型乳房炎发病率约40-50%,按每年每头牛因这种病平均损失1200元计算,我国每年因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0亿元以上,若全国奶牛使用奶牛乳房炎荚膜多糖蛋白结合疫苗,降低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按70%计算,即每年可挽回经济损失35亿元以上。同时还可降低病牛的淘汰率和医药费用,牛奶中的细菌数、乳汁细胞数和抗菌药物残留量也将相应减少。从而使牛奶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符合食品卫生和乳制品加工的要求,有益于人民的身体健康。 5.2 存在的问题 任务重,时间紧,人员紧张,临床推广试验难度大。 6、历年获奖情况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