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成果属于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领域。针对白玉菇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生产菌株的筛选、保藏和复壮技术,安全工厂化生产技术工艺及菌糠综合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集成。主要成果如下:对32株斑玉蕈(白玉菇等)菌株的表型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在表型基础上利用ITS、RAPD、ISSR和SRAP技术进行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白玉菇菌种间的重复片段、启动子及内含子之间存在丰富的多样性,为白玉菇育种与品种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收集的白玉菇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筛选出发菌株;对各地菌株进行品比试验,获得性能较好的生产菌株1株;对生产菌株的保藏复壮试验,形成了以低温保藏和冷冻真空干燥保藏相结合的保藏方式,及以组织分离为主要复壮方式的工厂化生产菌种保藏复壮技术,生产菌株保持了产量高、个体差异小、生长速度快等特点。对白玉菇生物学特性、培养基配方优化与生产技术工艺进行研究和优化,引进了现代化接种机及流水线生产设备,对菌种、培菌、生育等技术环节进行了革新与改造,通过臭氧消毒与空气净化等技术结合控制生产环境达到国家标准百级无菌环境,提升了白玉菇安全栽培生产技术标准,形成了适宜、安全和节能环保的白玉菇工厂化生产技术工艺,生产效率提高了30%,总体节能35%,产品获得了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对菌糠进行综合利用,采用菌糠代替木屑栽培食用菌研究获得了部分品种的初级配方,研制固态发酵食用菌菌糠生产蛋白饲料技术,全企业菌糠再利用率达30%。共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2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件,总体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示范应用已产出白玉菇超过4755吨,新增产值7090.56万元,新增利税1081.51万元,创汇5万美元,带动农户超过200户、累计增收超过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