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技术说明: 1)采用蓝光发光管替代红外线发光管,蓝光的波长较短,频谱集中,不易受其他可见光的干扰,且蓝光的集中性增大了光敏器件的光通量,使得光电转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从而使得伺服编码器在高速运转时,仍然能精确地输出电机运转信号。 2)采用相位阵光电编码器芯片上的窗口接收蓝光,无需定光栅的配合亦可以实现伺服编码器的信号输出,避免了人工参与安装调试动光栅和定光栅之间的距离,只需要保证光栅盘的同心度,为实现自动化生产伺服编码器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采用发光管在上,接收窗口在下的结构设计,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调试效率。 3)通过将光栅盘的光学中心值设定为14.5mm,光栅盘与蓝光发光管之间的垂直距离设定为2mm,六通道相位阵光电编码器芯片与光栅盘之间的垂直距离设定为0.12~0.15mm,保证了光学衍射、接收的最佳条件,有效地提高了伺服编码器的精度和抗干扰性。 4)相位阵光电编码器芯片通过差分线路驱动器差分六路通道,进行各路信号的正、反相输出,并采用瞬态抑制管,避免各路通道的信号输出受外界影响。 2、技术指标: 1)编码器旋转一圈12路信号输出:A B Z -A -B -Z U V W -U -V -W; 2)周期:R=360°/N±1.5°(N=磁极对数) 波形比:X1+X2=0.5T±0.05T X2+X3=0.5T±0.05T 相位差:X n>0.2T(n=1,2,3,4); 3)Z路宽度:TM=0.9T±0.2T; 4)Z相和U相关系:C≤±1°(机械角); 5)安装到伺服电机上,3000r/min能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