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项目属于烟草植物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防治烟草赤星病替代药剂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技术,属基础研究方向。由链格孢引起的烟草赤星病是烟草生长中后期发生最为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该病害具有间歇性和爆发性的特点,严重时烟叶发病率可高达90%,重病区减产、减收达50%以上。特别是近两年,我省铜仁、黔东南等烟区,烟草中后期叶斑病危害十分严重,其中,赤星病的危害起其主导作用。烟草赤星病严重威胁着我国烟草的生产。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菌核净来防治烟草赤星病,长期、高频率的使用已使赤星病病原菌群体出现了严重的抗药性,亟待寻找新的替代防治药剂。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烟草总公司的资助下,开展防治烟草赤星病的替代药剂作用机理及应用技术的研究。项目成果对指导我省烟草中后期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生产指导作用。 主要科技创新: 1、采用Biolog代谢表型技术,首次阐明了烟草赤星病菌的碳、氮、磷、硫、生物合成途径、渗透压及pH的代谢表型特征;获得了烟草赤星病菌体外最佳生长的条件参数,明确了其营养需求特性和环境适应能力。 2、首次从代谢表型水平上揭示了嘧菌酯主要通过抑制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及半乳糖代谢通路的抑菌机理。 3、首次建立了赤星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评估了贵州烟草赤星病菌对嘧菌酯的抗药性风险,其抗性风险为低等水平;初步明确了基于代谢表型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嘧菌酯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抗性机理。 4、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了250 g/L嘧菌酯悬浮剂、325g/L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等5种防治烟草赤星病的高效替代药剂。2016-2018年在贵州省安顺市烟区示范推广4.5万亩,培训烟农和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余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5、申报发明专利2件,授权1件;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2人晋升研究员,1人入选第十一批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该成果研究内容丰富,理论创新性强,应用效果明显。项目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