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作为近岸海域典型的子系统之一,海藻场与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共同构成了结构复杂、物种多样的沿岸-近海生态系统,本研究在多年调查基础上,通过样方取样、潜水调查和Biosonics DT-X回声探测仪大面走航调查,初步查清枸杞岛海藻场的分布、海藻群落组成及影响藻场的主要因素;通过铜藻和现场海水采样进行室内实验,初步探讨了铜藻吸收营养盐的规律及与浮游植物营养盐竞争关系;通过多网目三重组合刺网采样调查和胃含物分析,摸清海藻场内优势鱼类、常驻鱼类、特有种类等情况,及优势鱼类的摄食情况,探索了海藻场对鱼类生物资源的养护作用。 主要发现如下: 1)枸杞岛海藻场是以马尾藻为支撑物种的海藻场,潮下带优势种为铜藻、瓦氏马尾藻和草叶马尾藻,潮间带优势种为鼠尾藻、裙带菜和粗枝软骨藻。根据海藻场支持种类、组成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潮下带海藻场可分为两种组成模式; 2)海藻场周期变化取决于支撑藻类的情况,水温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素。基于支撑海藻的生活史特征,海藻场繁盛期为3~5月份,衰退期为6~7月份,孕育期及生长缓慢期为8月份至次年2月份; 3)对铜藻吸收N、P等营养盐的规律进行了探寻,初步掌握铜藻在不同阶段吸收营养盐的速率和吸收量; 4)初步探索了铜藻与浮游植物之间营养盐竞争关系,发现在藻场茂盛期浮游植物吸收营养盐受铜藻影响很大; 5)通过多年调查摸清了枸杞岛海藻场鱼类资源结构特征,海藻场的存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及优势种类食物链,发现海藻场内鱼类资源丰富,幼鱼比例很高,是良好的育幼所,同时也是某些鱼类摄食的优良场所,对资源起到很好的养护作用; 6)周年变化受底栖海藻组成影响,内外的物理和化学环境差异主要是在大型底栖海藻的旺盛期形成。 主要创新点如下: 1)在国内首次引入“海藻场”的概念,因此在数量上,单体与整体可以线形关系来描述; 2)从生态系统的角度,通过对近岸海藻场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各要素的调查与研究,从整体上把握海藻场的生产能力、空间异质性的关系; 3)运用生态系统理论阐明了枸杞岛海藻场的大型海藻-营养盐-浮游植物的半定量关系,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海洋生态学理论; 4)本研究方法可以向其他类型地移植延伸,具有很强的应用特色。 本课题在国内首次将海藻场作为一个局部的生态系统来研究,综合研究生态系统当中各组成部分和结构,考虑其对生物资源的养护作用与能力,查清枸杞岛海藻场的分布、支撑种类、资源组成结构等,从整体上掌握了海藻场生态系统结构,此外,还研究了优势种类铜藻的营养盐吸收规律及其与浮游植物的竞争关系,对海藻场动态过程进行了监测,获得影响海藻场的主要因素,为今后海藻场生态系统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也为海藻场的修复奠定了基础,为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中提出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增殖”、“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等行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研究水平上讲,项目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