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安徽省不仅气候条件复杂,而且地形地貌多种多样,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横穿东南,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其中心。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得安徽省内大气气溶胶浓度和清除能力存在这地域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大气污染扩散能力间存在的一定的差异,因此采用统一的大气环境容量标准来进行全省评估,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局地气溶胶的增多或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申请了2011年安徽省环保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11-002。 ②研究目的与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区域的讨论大气污染扩散能力,更加细致地了解不同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及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10年来的变化特征,并因地制宜地对大气环境容量方法进行修正。根据地形地貌,将安徽省划分为六个典型区域:皖南山区、大别山区、江淮之间、淮北平原、沿淮、沿江,分区域进行2001~2010年大气环境变化特征分析;其次,在各区内选取2~3个典型城市,进行大气污染扩散能力评估与变化特征分析;而后,以地形地貌多样化的铜陵为例,进行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分析以及污染物分布的模拟和敏感性数值研究;最后,根据敏感性数值研究结果,分析气象条件变化对大气扩散能力的影响,结合近10年各区域大气污染扩散能力和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对大气环境容量的评估方法进行修正。 ③主要论点与论据: 研究成果:通过对安徽省近30年地面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安徽省气候变化的空间特征,取得了包括气温(年均气温、最低/最高气温、年均气温日较差)、气压、湿度、风速、降水以及日照时数的空间特征分布规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省地表植被的逐年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为以后安徽省不同地区混合层厚度研究奠定了基础;利用了安徽省35个气象台站的1981-2010年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高斯模式从不稳定日所占比重、假定污染源所排放污染物的最大落地浓度和最大落地距离等方面对安徽全省逐年的大气污染扩散能力进行了评估;以铜陵作为典型城市,探索了空气质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联度;通过对1981-2010年安徽省相关区域扩散能力的分析,对大气环境容量评估方法中的参数采用线性回归法进行了本地化的修正。 提交技术报告一份。学术论文1篇已被国内环境领域权威刊物录用。 项目为安徽省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评估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本地化参数,并对省内不同区域大气污染扩散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为气候变化下我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