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课题来源与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和实施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国土资源部2013年首次部署开展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2、研究目的与意义 开展韩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通过基础资料收集和外业实地调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区域建设用地进行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掌握韩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集约利用程度、潜力规模与空间分布,有针对性的制定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对策和措施,为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建设用地、促进韩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也为下一步在全省范围开展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积累经验。 3、主要论点与论据 (1)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从宏观角度对韩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展开评价,评价对象是整个行政区内的建设用地。分别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综合分析和评价韩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变化发展趋势。 (2)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从微观角度,以韩城市居住、商业、工业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功能区为评价单元,对韩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规模边界范围内2012年的现状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进行评价。 (3)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研究 基于全面挖潜和基于现实条件挖潜两种情形进行功能区规模潜力测算和经济潜力测算,划分潜力分区并进行潜力利用时序配置,综合分析潜力测算结果。 4、创见与创新 创新点1 首次建立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体系 韩城市作为全国部署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试点小城市之一,首次建立适用于城市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评价体系,填补了韩城市城市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空白,能较好的指导城市节约集约用地以及内部潜力挖潜。该评价体系包含多个评价指标,并进行权重分析,适合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适用于城市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创新点2 基于GIS软件平台,首次构建了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同时首次探索韩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和动态变化特征,具有推广价值。 通过对韩城市建设用地的基础资料的搜集,结合2012年韩城市卫星影像图,利用GIS平台,首次构建韩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为日后城市空间数据处理、查询等奠定基础。根据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组织和管理,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值,首次将韩城建设用地现状图斑与城市规划图斑进行叠加分析,结合遥感影像图,进行空间差异性分析以及研究韩城市不同建设用地功能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对于下一步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创新点3 首次在韩城市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对韩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开展评价,揭示不同尺度对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 宏观角度是以整个行政区内的建设用地为评价对象,分别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再选取影响显著的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对,综合分析和评价韩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及水平变化发展;微观角度是将韩城市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城市功能区,分别进行评价,并进行潜力利用时序配置的研究,综合分析韩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变化特点、潜力分布规律等。 5、社会经济效益及存在问题 目前,基于我国土地方面的基本国情国策和严峻的土地利用现状,我国正积极倡导对土地进行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可以推动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 土地利用评价的经济效益是指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需求的产出和汇报。一般采用“区域建设用地面积上产出的年度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等经济效益指标来核算;土地利用评价的社会效益是指由土地产出的产品和服务适应社会需求并得到有效的分配和消费,通常采用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社会从业人数“等指标来测算。结果表明2013年以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良好,说明土地资源利用更加科学、高效,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存在问题有以下2点: (1)资料获取较难,基础数据信息量大 韩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项目涉及的数据量较大,宏观上和微观上,都存在部分数据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及时获取的情况。 (2)新旧城市总体规划交替,部分数据难以落实 因韩城市2012年5月被确定为陕西省计划单列市,经济发展特别快,项目研究期间韩城市正在组织力量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旧城市总体规划现实指导意义不强,部分数据难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