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承压设备典型损伤分级方法研究及案例库构建”(项目编号:201310162)于2013年1月正式批准立项,2015年6月研究截止,研究时间为两年半。项目由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承担,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为协作单位参与本项目研究工作。 项目通过对国内承压设备失效案例和国内外典型损伤分级方法的收集整理,以及交互损伤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积累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数据库成果、专著和技术方法。实现了以下成果: (1)对国内的石化设备失效案例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共收录失效案例400余个,建立了石化设备失效案例库网站并上线运行,形成了一种长效的失效案例的收集方式以及对于失效案例的共享机制。通过对其中典型失效分析案例的分类、总结和归纳,编纂并出版了对同类设备失效规律进行总结性探讨的《石化设备典型失效案例分析》专著。 (2)对神华包头、神华鄂尔多斯、神木化学、神华宁煤和中石化齐鲁分公司的煤化工变换气物流回路腐蚀情况进行了调研,完成煤化工变换气物流回路交互损伤识别,形成了《神华集团煤化工调研报告》1份。通过煤化工变换气物流回路多机理交互作用损伤模拟试验,明确其损伤机理,完成了敏化-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氢损伤与应力腐蚀等交互损伤研究,形成了煤化工变换气物流回路多机理交互作用损伤试验报告1份。 (3)通过调研国内外材料损伤分级方法,对国内承压设备典型损伤分级和交互损伤分级方法进行分类整理,系统性地形成了《承压设备典型损伤分级方法》行业标准草案,填补了国内石化设备典型损伤以及多种交互损伤系统性分级研究的空白,实现了我国承压设备损伤评价从定性识别到定量评价的重要转变。 本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创新点具体如下: (1)构建了以损伤模式识别为基础的典型损伤分级方法,首次提出了我国《承压设备典型损伤分级方法》标准(草案),实现了承压设备典型损伤评价从定性识别到半定量评价的重要转变。 (2)构建了基于网络的石化设备失效案例库,有效积累了MTTF数据,出版了《石化设备典型失效案例分析》专著,为避免同类失效的发生提供了数据及技术支撑。 (3)完成了煤化工装置承压设备变换气物流回路多机理交互损伤的识别,研究了敏化-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氢损伤与应力腐蚀的交互作用机理,为交互损伤分级和设备选材提供技术依据。 该项目的技术成果奖为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未来智能检验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