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来源与背景 该杂交稻是我单位以5317S母本配华占父本配出的优质高产高抗的新组合,品种来源是5317S×华占。两系法杂交稻具有育性受核基因控制,没有恢保关系,配组自由;种子繁育程序简单,成本低;稻种资源利用率高,选育出优良组合机率高等优点。该项目经过20多年的攻关,建立了光温敏不育系的两系法杂种优势有效利用的新途径,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的土要限制因素,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进入一个新阶段,取得了创新与突破。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利用两系光温敏核不育选育而成,米质指标达国标二级。属于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29.7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短7天。株高109.6厘米,穗长24.4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0万穗,每穗总粒数185.1粒,结实率86.3%,千粒重23.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5、3.3,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3级;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较强。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8%,垩白粒率13.3%,垩白度3.6%,直链淀粉含量12.3%,胶稠度78.7毫米,长宽比3.3,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三级。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201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水稻联合体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35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4.52%;2017年续试,平均亩产629.05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4.0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2.7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4.2%;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5.13千克,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2.13%。 该品种适合于中等偏上的肥力水平下栽培,其它栽培措施与同类型普通杂交籼稻相同。1.播种。应适时播种,合理稀播,每亩大田用种1.5千克左右。2.移栽。移栽密度以20厘米×20厘米或18厘米×25厘米为宜,每亩插足基本苗6~8万。3.肥水管理。该品种适宜在中等偏上肥力水平下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不要脱水过早。4.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和螟虫等病虫害,尤其注意防治稻瘟病。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该品种已通过国家审定技术成熟和市场表现良好,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省(武陵山区除外)、湖南省(武陵山区除外)、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浙江省中稻区、福建省北部稻区、河南省南部稻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该产品应用在长江中下游中稻区,要加强该品种的品质抗性产量的提高。 6、历年获奖情况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