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项目组根据汕头海域典型温带环境特点,选取波纹巴非蛤为研究对象,重点从当前备受关注的健康养殖、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了“波纹巴非蛤海区增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的一系列创新性研究。 1、波纹巴非蛤对几种常用饵料的摄食率的初步研究。 ①分别以金藻和扁藻为饵料,在8:00、14:00及20:00投喂饵料,探讨波纹巴非蛤在不同时间对这两种饵料的摄食情况。结果显示,在8:00的滤水率最高,14:00及20:00的滤水率依次降低。 ②将金藻和扁藻作为混合饵料,设置不同的饵料密度,探讨波纹巴非蛤对混合饵料的摄食情况。平均投饵密度为1.05~3.16x107cell/L,滤食率平均为0.26~0.34 L/(ind*h),随着饵料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合适的密度内,饵料密度越大,滤食率越高。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制定出合理立体增养殖方案,结合本海区龙须菜大规模吊养的情况,对同一养殖水体的养殖品种及养殖结构进行调整,研究稳定水体藻类藻相的有效措施,使养殖水域最大程度的达到并满足波纹巴非蛤健康生长和安全肥育的需求。 2、初步研究波纹巴非蛤在南澳县羊屿-深澳海区的养殖容量。通过查阅此海区的研究资料,再结合波纹巴非蛤摄食率的研究结果,初步估算波纹巴非蛤在此海区的养殖容量为64~84 indom-2,但在自然海区波纹巴非蛤的增养殖生产中,由于冬天海区的生物饵料总量下降,据此建议养殖密度控制在55~65indom-2。 3、在柘林湾-南澳岛海域实施波纹巴非蛤生态型增养殖技术,定期从外地移植种苗到本海区投放,提高增养殖海区的资源补充量。苗种从福建、广西、海南省等地购进。一般以规格为1000粒/kg(壳长约在2.5cm)的苗种,为最佳放养苗种规格,个体大小整齐、色泽鲜艳、活力强、伤残率小于0.5%、杂质少。苗种规格为1000粒/kg,放养密度为500kg/亩。2010年底至2012年2月下旬,每年均从广西北海购进苗种进行放养,苗种规格约300粒/kg,放养密度平均为750kg/亩(15担)。在南澳县羊屿-深澳海区建立了一个5600亩的生态增殖型标准化示范区。示范推广 “贝-鱼-藻”生态立体综合增养殖生产模式,分利用海水养殖区的立体空间,拓展汕头市浅海潮下带养殖生产,提高养殖海区利用率,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 项目历时3年,制订相关农业地方标准1项,撰写论文1篇,建设波纹巴非蛤生态增殖型标准化增养殖示范区1个,3年推广示范面积达43000亩,总产波纹巴非蛤(带壳)4.644万吨,总产值6.5亿元。(海区中套养的龙须菜的收成不计在内。)。项目技术还辐射带动粤东周边地区约17多万亩的波纹巴非蛤增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