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天长市科技大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126793]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水产类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项目组在1999年至2011年期间针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系统地开展了资源调查、监测与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现场调查数据,掌握了其生物学特性、中心渔场形成机制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了资源补充量与主要环境因子关系模型,成功地实现了资源补充量中长期预测;开发研制阿根廷滑柔鱼的高效钓捕技术,优化大型专业鱿钓船集鱼灯的配置,有效地提高了钓捕产量。 项目的实施成功地开发了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成为我国远洋鱿钓船队的主要捕捞对象,2002~2012年累计产量达到近90万吨,经济效益显著,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渔场的保障。 主要成果为: 1.为我国远洋鱿钓渔船找到了一个新的后备渔场,并实现了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特别是为大型专业鱿钓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渔场保障。 2.首次系统性地开展阿根廷滑柔鱼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资源分布、中心渔场掌握、钓捕技术改进、大型专业鱿钓船灯光配置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为商业性开发和利用该资源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的空白。 3.基本掌握了阿根廷滑柔鱼的生物学特性,系统研究了不同月份渔获物性别比组成、性腺成熟度、初次性成熟雌雄个体的大小、摄食等级及其胃含物,利用耳石微结构获得了其年龄与生长,掌握了渔获物的年龄组成,对孵化期进行了推断,并划分了渔获物的不同产卵群体,利用多种模型建立了年龄与胴长、年龄与体重的关系,计算了其生长率。 对阿根廷滑柔鱼耳石、角质颚等硬组织的外部形态及其微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不同种群间耳石和角质颚形态差异,比较分析了不同产卵群间角质颚生长特性,以及耳石微结构及生长特性,深入探讨了个体大小和性成熟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耳石生长的影响;获得了阿根廷滑柔鱼角质颚色素变化规律以及与个体大小、性成熟的关系。系统比较了不同年份渔获物的生物学特性年间比较。 4.基本掌握了中心渔场形成机制及其与表温的关系。研究认为,阿根廷滑柔鱼分布与海洋环境关系密切,阿根廷滑柔鱼产量较高海域所对应的适宜SST、叶绿素浓度、海面高度、盐度分别为9~15℃、0.1~0.6mg/m3、-20~0cm、33.7~34.0。且各月适宜环境因子有所不同。同时,系统分析了掌握中心渔场的规律以及方法,如结合潮流、地形等。 利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线性和指数等模型,分别建立西南太平洋阿根廷滑柔鱼栖息地模型,并依此开发渔情预报系统,实现了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中心渔场预报的自动预报,其预报精度在65%以上。 5.掌握了影响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补充量的环境因子,成功地实现了2009~2011年三年的资源补充量中长期预测。研究认为,产卵期间,福克兰海流势力强不利于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补充量的发生;巴西暖流强有利于阿根廷滑柔鱼补充量的发生,而福克兰海流和巴西暖流势力强弱可以用40°S~42°S、56°W~58°W海域的表温高低来表达。如果该海域6月份表温的距平均值为+0.5℃及其以上,或者表温9~10℃及其以上,则来年资源补充量处在较好水平,否则表温的距平均值为-0.5℃及其以下,或表温在8℃及其以下,则来年资源补充量处在一般水平或者更差。 6.掌握了钓捕阿根廷滑柔鱼的高效技术,有效提高了钓捕产量。不同颜色的钓钩的渔获效果有差异,以草绿色钓钩的渔获效果最好;应将钓线保持在深海声波扩散层(DSL)的上方水层进行钓捕;生产中应根据渔获物个体大小的变化对钓钩的规格、单根钓线的钓钩数量和钓线的粗度进行调整。渔汛初期可使用1.0mm的钓钩,单根钓线装25~30只钓钩,钓线选用50~60号;渔汛末则可选用1.17~1.30mm 的钓钩,单根钓线装15~20只钓钩,钓线选用80~90号。 7.大型专业鱿钓船集鱼灯的优化配置。获得了2kW金属卤化物鱿钓集鱼灯的配光曲线。根据阿根廷滑柔鱼对光反应的最低背景照度,用点光源海面照度计算方法,对鱿钓渔船不产生灯光干扰的合适照度间距进行分析,并建立了大型鱿钓渔船抛锚位置与相邻渔船的合适作业间距计算公式。研究认为,集鱼灯总功率均为360 kW、灯高为7.0m的两艘大型鱿钓渔船的合适作业间距应为0.83nmile。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9    天长市科技大市场    版权所有

地址:滁州高新区经三路

皖ICP备2023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