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课题来源与背景 本项目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自治区财政厅于2013年联合下达(桂财教〔2013〕46号)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合同编号:桂科合1346009-13),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承担实施。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技术原理:本项目利用农艺学原理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原理,在老挝开展旱季农作物种植研究与示范,筛选出适合老挝当地种植的花生品种、探索实用、适用旱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老挝旱季土地利用率及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老挝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提升。 性能指标 : (1)筛选出适合当地旱季种植花生品种2个,即桂花1026和桂花17号比较适合当地旱季种植;在老挝旱季种植花生,采用水肥一体化措施,可大幅度提高花生产量,增产达29.5%-64.3%,建立旱季花生种植示范点8个,面积22公顷, (2)研究制定了适用于老挝旱季花生栽培实用技术规程2套:《老挝旱季花生栽培技术规程》和《老挝旱季花生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规程》 (3)在老挝开展技术培训5次,共培训人员511人次 (4)引进农作物种质资源57份,其中水稻种种质资源18个,玉米12个,花生10个,木薯8个,蔬菜9个 (5)发表论文3篇,其中国外期刊1篇 (6)项目实施期间,项目组人员协助广西大学农学院黎晓峰教授培养了2011级硕士研究生张宇鹏,我们对张宇鹏论文选题、试验设计、提出意见及建议,并在田间试验实施过程中给予指导,该同学已于2014年7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项目组人员与该研究生共同发表3篇论文。 (7)每年累计推广旱季农业生产技术面积1100公顷,平均产量为2300kg/公顷,增收2530吨花生,增加产值折合人民币2231.46万元,农民增加收入折合人民币334.72万元,取得较好社会经济效益。 3.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1) 首次在老挝旱季种植花生成功。 针对老挝的土壤、气候条件,开展水稻田旱季种植花生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合当地旱季种植的花生品种,结合其生产条件,探索出简单实用花生旱季栽培技术,并取得种植成功。 (2)首次制定老挝旱季花生栽培技术规程2套 根据老挝的土壤、气候条件,结合其生产条件,制定简单实用花生旱季栽培技术《老挝旱季花生栽培技术规程》和《老挝旱季花生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规程》,使栽培技术到标准化、规范化。 4.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本课题采用平衡施肥、滴灌、覆膜等栽培技术,在老挝开展花生种植试验示范,取得了旱季花生种植的成功。膜下滴灌是覆膜种植与滴灌相结合的一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也是地膜栽培抗旱技术的延伸与深化,在国内已是非常成熟、安全的技术,可以应用在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等大多数农作物上,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并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推广的技术是国内成熟普通的技术,并且经过在当地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可以在老挝水稻地区收获水稻后应用,同时也可应用到其他旱坡地的地方。老挝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湄公河纵贯老挝全境,旱季的光温热很充足,土壤肥沃,且多为疏松的沙质壤土,地下水资源丰富,这些优势为旱季作物种植实行节水灌溉技术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推广前景好。 存在问题一是国外实施项目成本高,难度大。在国外实施项目会受到当地自然条件、人力、物力和管理制度等因素影响和限制,项目实施的难度比在国内同类项目的实施难度大得多,出国、来往交通费用等较高,加上语言不通,沟通有障碍等,这些都给项目的实施增加一定的难度。二是干旱仍是制约花生生长的主要因素。由于整个花生生长季节都是无雨状态,花生生长所需的水份依靠土壤水分提供,因此如果地膜覆盖不好,或破损,或由于旱季高温使地膜出现老化,失去保水作用,这样会直接影响花生生长,甚至果粒无收,只有采用滴灌措施,才能保证有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