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存在很多不利于酿酒葡萄优质、安全原料生产的逆境条件。课题主要针对(1)自根苗抗逆性差是导致产区葡萄园寿命短的重要原因之一;(2)缺乏有效抗晚霜冻防控措施,基本处于“听天由命”的状态;(3)葡萄病虫害防治存在不适的用药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组织宁夏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宁夏林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攻关,集成现有技术,创新引进新技术,率先在企业示范推广,实现多学科融合创新与优势互补,突破技术难点。实现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安全生产,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这与《自治区“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确定的农业领域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与葡萄酒标准化体系研究与建设”主题内容紧密衔接。 经过4年的科技攻关,课题明确了砧木和嫁接组合在产区立地条件下的生长量、生长势、抗寒越冬等特性,建立起90-2-13、90-2-3、90-2-8等40个品种砧木资源圃1个,筛选出砧木品种4个、砧穗组合3个,获得了脱毒砧木6个;摸清了枝蔓抽干、延迟萌芽、新梢抗性与葡萄物候期、晚霜受冻率、产量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集成酿酒葡萄防晚霜冻配套技术1套;建立田间微气候信息化平台3个;利用LAMP、Real-time PCR和多重RT-PCR等技术,初步形成了检测试剂盒4个;明确了葡萄斑叶蝉、缺节瘿螨和绿盲蝽等虫害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构建了霜霉病和斑叶蝉等病虫害流行预测模型;筛选XKZKDF27、NQ8GⅡ4等高效防病虫生防制剂10余种。课题研发了防晚霜专用可拆装炉具1种;内生拮抗生防菌剂2株;建立预警监测平台,形成监测预警技术5项,预警准确率76.6%;预防晚霜冻综合配套技术面积4080亩,有效降低晚霜危害率20%以上;葡萄病虫害监测及生物防治技术21600亩,平均防效达87%以上。课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制定地方标准5项,颁布3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3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生5人,基地技术管理人员8名,培训农户1355人次。课题成果对推进我区酿酒葡萄安全生产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科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