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明确了小麦田主要杂草的抗药性水平与抗性分布,制定了小麦田杂草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研发了小麦田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评估方法。 (1)5种主要杂草抗药性局部爆发,最高抗性倍数荠菜为6863.80倍、猪殃殃2187.89倍、牛繁缕2950.07倍。测定的186个杂草种群中,抗性种群154个占82.79%,其中高抗种群80个、中抗种群74个,小麦田主要阔叶杂草已普遍对苯磺隆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 (2)率先制定了小麦田杂草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上升为山东省地方标准(规范); (3)创建了小麦田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风险评估原则、要求、方法,并上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报批稿):NY/T1859.12-2016小麦田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风险评估。 2.明确了猪殃殃、播娘蒿、荠菜、麦家公等主要杂草抗药性机制。 (1)通过抗性生物型药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歧化酶(POD)的变化,证明了抗性生物型代谢解毒能力增强是杂草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之一; (2)明确了猪殃殃、荠菜、播娘蒿、麦家公等杂草抗性产生的生化机制与靶标酶ALS活性升高有关; (3)首次发现了猪殃殃抗药性机制为ALS编码区存在197位和574位两个突变位点,山东省荠菜、播娘蒿抗药性机制均为在197位发生位点突变;发明了牛繁缕抗除草剂分子标记方法。 3. 创建了小麦田抗药性杂草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1)明确了小麦田杂草防除的最佳防控时期在苗后30天左右; (2)筛选出无交互抗性药剂5个,研发了对抗药性杂草防除效果好的除草剂新组合20种。 (3)建立集成了“高风险药剂替代、无交互抗性药剂混配混用、农作措施辅助、高效药剂交替轮换应用”的抗药性杂草综合防控技术体系,防除效果提高至95%以上。 4. 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小麦田杂草综合防控技术在泰安、临沂、青岛、烟台、德州等地进行示范推广,2014-2016年累计推广2300万亩,已获经济效益169957.56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取得了多项成果 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2篇,制定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国内首登产品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