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① 课题来源与背景; 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于2004年11月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立项建设(项目编号:2004B60143),2007年10月通过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验收。胡超群研究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林浩然院士,管理委员会主任为黄良民研究员。2008年至2011年以来,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相关研究项目及课题共143项,实到经费达6800余万元;发表专著(或章节)3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1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 ② 研究目的与意义; 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根据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需求,结合国际学科前沿,设立两个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形成机制、海水健康增养殖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以海洋生物学和海洋生物技术为学科支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③ 主要论点与论据; 根据实验室的两个研究方向设立了两个团队:研究团队一: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 态安全研究团队主要研究南海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的形成和生产机制、生态 环境特征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各种环境和人为因素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讨热带海区生物资源的动态变化规律。目前该研究方向设有7个学科组。研究团队二:海水健康增养殖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团队主要研究现代海水增养殖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研发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热带海洋生物种苗选育、病害控 制和健康增养殖工程理论和技术,阐明南方海区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的遗传、发育和生长规律,构建热带海洋经济动物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发掘技术平台,开发海洋生物优良新品种的产业化养殖。 ④创见与创新; 突破点一:海水养殖动物良种选育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热带海水养殖动物种业提供了关键技术通过对牡蛎和珍珠贝两大海水养殖贝类的遗传与育种研究,发现了贝类分子遗传的新机制。培育出2个国家水产新品种:牡蛎“华南1号”(GS-02-004-2015)和马氏珠母贝“南科1号”(GS-01-006-2015)。通过对全球第一大养殖对虾凡纳滨对虾的遗传、发育和育种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凡纳滨对虾家系配套杂交育种技术体系,研发了新的分子标记育种技术,发掘出与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和关键功能基因;对育成的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新品种进行了产业化应用推广,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突破点二:热带野生海洋动物驯化繁育和增养殖研究取得新突破,为修复南海岛礁生态和开拓岛礁增养殖新领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在国内外首次繁育成功花刺参和糙刺参,并阐明了其繁殖、发育和生长规律,建立了工厂化育苗和岛礁放流增殖技术,形成了热带海参人工繁育与增养殖技术模式,为岛礁放流增殖海域的选择和热带海参增养殖病害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在国内首次突破了砗磲幼虫变态率极低的瓶颈,解决了虫黄藻植入、提高附着变态率、稚贝培养等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人工育苗成功,获得一批鳞砗磲稚贝,为砗磲的种群资源恢复、岛礁生态系统重建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突破点三:热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取得新突破,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通过对南海生物多样性、资源形成与生产机制等系统研究,发现了细菌、贝类和鱼类新种各2种,浮游动物新种4种。尤其是发现了湛江牡蛎和电白牡蛎两个国际认可的新种,加深了对南海是世界海洋生物多样性三大中心之一的认知。为河口、海湾的环境整治、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对促进建立赤潮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珊瑚礁、海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有效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提供了重要指导,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促进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本团队经过多年来一系列的牡蛎遗传育种研发,培育出适合于我国华南沿海养殖的牡蛎新品种“华南1号”,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得水产新品种证书(品种登记号为GS-02-004-2015)。新品种“华南1号”遗传稳定性高,在相同养殖条件下,总体重较香港牡蛎(近江牡蛎)可提高达17.1%,产量提高达23.1%,并可在较高盐沿海河口水域养殖(拓宽养殖区域盐度约5ppt),适当扩大了现有养殖水域。适宜在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北部等华南亚热带海域养殖。本团队还创建了珍珠贝选择育种体系,培育出水产新品种“南科1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马氏珠母贝相比,17月龄贝平均壳宽提高14.23%,平均壳高提高6.23%,平均体重提高37.76%;插核6个月的育珠贝留珠率提高30.63%,优珠率提高13.09%。该品种具有壳型肥厚、育珠能力强,易于推广的特点,适宜在我国南方海区推广养殖。 ⑥历年获奖情况; “凡纳滨对虾引种、育苗、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海区域海洋生物种群多样性与生产机制”成果获得200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三亚湾及其临近海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研究”成果获得2010年海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