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天长市科技大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128735]基于RS和GIS的城市“小山小湖”生态资源识别、评估与管护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环境监测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本项目来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年科技技术项目计划。东莞市生态控制线以内的“大山大水”已经得到严格保护,但城市建设区内很多具有生态、景观、休闲利用价值的自然山体和河涌水体,也就是“小山小湖”还没有很好地被保护起来。2014年7月,东莞市政府发布《东莞市“小山小湖”保护利用工作方案》,并将其作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解决的实际问题之一及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工作的重要抓手。 本项目着眼于东莞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保护工作,借助遥感和GIS技术挖掘“小山小湖”生态资源存量,分析“小山小湖”的空间分布和景观格局,并从社区角度研究管护策略,加强“小山小湖”生态资源的规划管控。结合镇街(园区)实际情况,对摸查出来的“小山小湖”生态资源按“1平方公里的规划建设用地至少保留1处小山小湖资源”的标准进行筛选和核查,构建生态资源管控数据库,最终形成东莞市“小山小湖”保护名录;选取合适的“小山小湖”、边角闲置地块,在东莞市建成不少于110个“小山小湖”社区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良的公共开放空间和休闲活动场所;设置专项资金,按照“三多三少”原则指导“小山小湖”和城市边角地建设成社区公园。具体有: 1)制定东莞市“小山小湖”生态资源识别方法; 2)建立东莞市“小山小湖”生态资源数据库并形成保护名录; 3)建立与分析东莞市“小山小湖”生态资源评价体系; 4)制定东莞市“小山小湖”保护利用工作实施细则; 5)制定基于“小山小湖”的东莞市社区公园建设计划; 6)形成东莞市“小山小湖”保护利用材料汇编; 7)研究东莞市“小山小湖”管护策略。 本项目推动遥感与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制定了《东莞市“小山小湖”社区公园规划指引》、《东莞市“小山小湖”保护利用工作(社区公园建设)实施细则》、《东莞市建设“小山小湖”社区公园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划管理制度;全市摸查出3500多处小山小湖,建立“小山小湖”生态资源数据库,并绘制东莞市“小山小湖”生态资源分布图,通过“两下两上”对“小山小湖”进行情况详细核查,并商讨确定5条登记造册纳入标准筛选“小山小湖”,结合镇街(园区)实际情况,对摸查出来的“小山小湖”生态资源按“1平方公里的规划建设用地至少保留1处小山小湖资源”的标准进行筛选和核查,构建生态资源管控数据库,形成东莞市“小山小湖”保护名录,最终纳入保护名录共1283处地块;选取合适的“小山小湖”、边角闲置地块,经过镇街(园区)上报社区公园选址、现场考察,最后协商确定在全市建设126个社区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良的公共开放空间和休闲活动场所。该前瞻性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城市开展城市建成区内生态资源保护工作提供较好的范例,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是遏制生态控制线外生态资源缩减趋势的有效举措,也是推进生态低碳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建设内容。 在国内首次创新性提出“小山小湖”生态资源保护理念和划定标准,并对东莞市生态控制线外的“小山小湖”生态资源进行识别和评估,以惠及市民为落脚点,分级分类提出管理标准、保护措施和利用指引;研究提出一套从资源摸查、实地调查、情况核查、登记造册、挂牌宣传全过程的“小山小湖”保护利用的工作模式,即“东莞市小山小湖模式”,为全国相关城市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工作范式;结合新型城镇化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保护生活空间内的“小山小湖”,按照“1平方公里的规划建设用地,至少保留1处小山小湖资源”原则统筹控制保护底线数量,构建步行可达、尺度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秉承“公共开放”、“以人为本”和“花小钱办让市民满意的事”的理念,结合居民休闲需求和服务半径,构建步行可达、尺度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是践行生态文明、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为把东莞市建设成生态宜居城市打下坚实基础;是推进东莞市生态低碳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建设内容,其成功开展对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为东莞市生态资源保护与治理提供合理的依据,能为东莞市的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对实现城市可持续、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进而引导城市社区朝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本项目识别出3500多处“小山小湖”生态资源,但仅有三分之一资源纳入保护名录,面积为28.7平方公里,后续可以加强协调与沟通,研究完善奖励机制,不断将更多“小山小湖”资源纳入保护名录,避免被填挖,加强管控。 曾获2016(首届)东莞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9    天长市科技大市场    版权所有

地址:滁州高新区经三路

皖ICP备2023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