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背景技术 炼焦配煤作业中,最重要的是控制配煤的准确性。现有配煤系统不管各煤种配比大小,一般都是所有煤种一起经过混料器混合后使用,这种混料方式在各煤种配比差值较大时不能十分均匀的混合各煤种,尤其是配比较小的煤种,不能很好的与其他煤种均匀混合。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配煤自动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项目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项目研究的配煤自动控制系统及其配煤方法及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小配比煤种的配煤均匀性,从而有效提高配合煤整体均匀性,能很好的提高焦炭质量。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项目的一种配煤自动控制系统及其配煤方法,包括预判执行单元和备煤配合系统,所述预判执行单元包括预判煤判断程序P1和配煤准确性判断程序P2,所述预判煤判断程序P1对单种煤进行初步判断,所述配煤准确性判断程序P2对备煤配合系统内的配合煤进行准确性检测; 还包括单种煤塔,用以接收经预判煤判断程序P1淘汰的配比单种煤; 预配混合系统,用以接收经预判煤判断程序P1优选出的配比单种煤; 以及预配煤塔,用以对预配混合系统内的多种配比单种煤进行混合配制作业。 进一步的,所述单种煤塔的数量根据需要配制的单种煤的种类数量进行设置,且单种煤与单种煤塔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预配煤塔包括设置有上料口的塔体;所述塔体内从上到下设置至少三个缓冲配煤装置,相邻所述缓冲配煤装置具有相同的间隔距离; 所述缓冲配煤装置包括缓冲板、弹簧和若干旋转搅拌机构,所述缓冲板的一端连接有一体结构的圆杆,所述塔体相对的两个塔内壁设置有轴承座,所述圆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轴承座内的轴承可转动连接;所述弹簧支撑缓冲板倾斜设置在其下部,所述塔体的侧面设置有下直角块,所述缓冲板的底部设置有上直角块,所述弹簧的一端与下直角块的斜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上直角块的斜面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板的板面上设置有若干呈线性排布的腔体,所述旋转搅拌机构的搅拌部可旋转设置在腔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预配煤塔在未进行配煤作业状态下,所述弹簧支撑缓冲板呈水平状态,且缓冲板的出料端与塔体的内壁具有放料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预配煤塔在进行配煤作业状态下,所述缓冲板在单种煤或混合煤的冲击下具有以圆杆为轴心的第一转动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搅拌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和旋转柱体,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缓冲板内部,所述旋转柱体设置在腔体内,且第一电机的驱动端与旋转柱体驱动连接;所述旋转柱体与圆杆平行,且旋转柱体的柱体表面设置有螺旋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柱体在第一电机驱动下具有第二转动方向,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与其所属同一缓冲配煤装置的缓冲板的第一转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塔体下部的搅拌装置和送料装置,所述搅拌装置的搅拌部设置在塔体内部且位于放料间距下方,所述送料装置的送料部设置在塔体内部且位于搅拌装置的搅拌部旁; 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第二电机、第一驱动杆和搅拌叶,所述第二电机设置在塔体的底部,所述第一驱动杆竖直穿过塔体的底部与第二电机驱动连接,所述搅拌叶在第一驱动杆上轴向分布; 所述送料装置的送料输出端正对塔体的出料口设置;所述送料装置包括第三电机和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三电机设置在塔体的外部侧面,所述第二驱动杆水平穿过塔体的侧面与第三电机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杆设置有螺旋叶片。 一种配煤自动控制系统的配煤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设置各个单种煤的初始配制比例,并预设最低比例S; 步骤二:预判煤判断程序P1根据所有单种煤数量和比例进行判断,配比小于预设最低比例S的单种煤数量为n,n≥2则所有配比小于S的单种煤进入预配混合系统,n=1则配比最小的2种煤进入预配混合系统,n=0则所有煤种均不需进行预配; 步骤三:进入预配混合系统内的多种单种煤全部进入预配煤塔进行混合配制作业,形成预配煤;不需进行预配的单种煤进入对应的单种煤塔; 步骤四:预配煤塔内的预配煤和单种煤塔内的单种煤进入备煤配合系统,形成配合煤; 步骤五:配煤准确性判断程序P2根据在线水分、灰分测定结果结合抽检煤样进行工业分析实验和胶质层奥阿实验,对步骤四中的配合煤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判断配煤准确性,配煤准确性高于98%时,输出目标配合煤,并将目标配合煤送入炼焦系统;配煤准确性低于98%时对P1进行调整,重新计算各种预配煤和单种煤比例。 项目效果: (1)操作方便,配煤准确性较高; (2)能够有效提高小配比煤种的配煤均匀性,从而有效提高配合煤整体均匀性,便于大规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