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该项目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经费1.5万元;甘肃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工程基金资助8000元(2003167),主要进行实验室制备工艺和规范化种植研究。采用水溶法和醇溶法结合超声波裂解和超滤技术提取红茂草生物碱,薄层分析显示五种生物碱成分,通过气质联用分析、红外色谱分析、紫外分析、热差重分析确定出主要生物碱活性成分为异紫堇碱、紫堇碱和原阿片碱。紫外分析其最大吸收峰波长为210nm。实验室提取工艺证明水溶法和醇溶法结合超声波辅助提取两种工艺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1.83﹪和3.33﹪,差异性极显著(P<0.01);以无水乙醇:冰乙酸:水(3:0.1:1)为展开剂,分离效果好,斑点清晰。醇溶法适合于工业化生产,薄层层析法可作为红茂草提取物中生物碱检测的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实验室红茂草提取工艺质量检测标准。红茂草提取液经石英色谱柱层析分离,结晶后对不同细菌进行体外抑菌活性研究,通过对供试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抑菌率、半数抑菌浓度(IC50)进行测定,LSD法进行统计学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红茂草生物碱对供试菌的MIC分别为:大肠埃希氏杆菌0.22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0.18mg/mL、枯草杆菌0.18mg/mL、粪肠球菌0.30mg/mL;IC50分别为:大肠埃希氏杆菌0.1807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0.1407mg/mL、枯草杆菌0.1407mg/mL、粪肠球菌0.2605mg/mL,红茂草生物碱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采用醇溶法提取不同生长期不同器官中的生物碱,在210nm波长下测定O.D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同一生长期根与叶片的生物碱含量差异不显著(t=1,P>0.05);不同生长期根中生物碱含量差异极显著(F=128.11,P<0.01), 不同生长期叶片中生物碱含量差异不显著(F=﹣4.938,P>0.05),不同生长期全草生物碱含量差异极显著(F=19.319,P<0.01)。红茂草生物碱含量以3月底、4月初的全草最高,盛花期为最佳采收期。红茂草人工栽培试验表明其发芽率随种子储藏时间迅速下降,播种期以每年8月底9月初最佳,播种量5g/m2,播种深度0.5cm,播种后土壤浇水3cm出苗整齐度最好,盛花期及时采收入药。并据此制定出规范化种植规程,在不同地理条件和不同农户试种120多亩,每亩可产红茂草干草500kg。该研究为红茂草新药资源开发和临床应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