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课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省多次出现的学生自杀和杀害他人事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提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予以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提出,要关注学生心理素质和加强学生心理教育,邓小平同志曾告诫学校要注意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从1993年至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明确强调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教育部2001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对我国中小学和各普通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任务内容、实施途径、师资队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意见。2002年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对具体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了明确规定。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黑龙江省各有关部门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面深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工作是社会形势发展的大势所趋。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建立在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体现”维护”的重要意义。 (1)通过研究,帮助有关部门全面了解黑龙江省学生目前心理健康及相关问题的现状、特点,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对心理健康维护工作进行客观的、科学的定位,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减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2)通过研究,制定出“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系统方案和综合因素模型”,为有关管理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决策和管理咨询建议,切实推进我省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对于大面积减少黑龙江省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增进学生心理素质,降低因精神障碍而造成的疾病负担,提高后备劳动者的素质有重大作用,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黑龙江省良好的社会形象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3)通过研究,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将系统观、发展观、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理论贯穿于心理健康维护中,丰富学生心理健康理论。 3、主要论点和论据 本研究将质化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宏观上从系统观角度分析心理健康的诸多影响因素和黑龙江省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类型和发展趋势,微观上使用科学的心理学测量工具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有针对性地探讨基于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维护方案。 4、创新点 将哲学中的系统观与心理健康相结合,强调维护心理健康的多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的相互作用。